老师:同学们,李老师昨天收到一封学生来信,那是我参加工作教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已经读大学三年级了,他在信中说:李老师,我在北京读书已经三年了,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到学校周围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我不禁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又要到了,思念又占据了我的心头。
同学们,你能试着用一句诗来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吗?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诗的呢?
学生:因为这句诗就写的是思念亲人。
学生:我感到这句诗与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老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学生:泼水节。
老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佳节,不能算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学生:春节。
学生:元霄节。
学生:端午节。
本文转载
学生:重阳节……(师及时板书)
老师: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如果我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强调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生读略)
老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悲伤。
学生:难过。
学生:与忧愁相伴……
老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学生很动情地读课题。)
老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老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学生:王维。
老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忆、想念。
老师:很好。谁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老师: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老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该生再读,比刚才更好。学生自发鼓掌。)
老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老师: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学生:5遍。
老师:你呢?
学生:5遍。
老师:老师让我们都读5遍课文,是吗?(指一个学生)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学生:我会再去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师(转向全班学生):你们也会这么做吗?(学生:会。)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约3遍。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老师: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学生:凉的。
老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略。)
老师: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学生: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师插话: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
Tag: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彩课堂实录
- › 教研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 ›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彩课堂实录
- › 市级观摩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 ›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彩课堂实录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彩课堂实录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彩课堂实录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彩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