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苏教版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精品《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正文

精品《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01-10 15:19:1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阅读:8255
概要: 概要: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8个学生字。理解由学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 《涛声依旧》老师:谁来读读?(学生读)。读得很好听。老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学生:睡不着,失眠老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学生:不眠。老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学生:难眠。老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学生1:不眠。学生2:难眠。学生3:失眠。老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学生:钟声 老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学生:寒山寺的。老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学生:“枫桥”就是寒山寺。老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
精品《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学生字。理解由学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看大屏幕。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老师:谁来读读?(学生读)。读得很好听。
老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学生:睡不着,失眠
老师: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学生:不眠。
老师: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
学生:难眠。
老师:无眠的近义词就是——
学生1:不眠。
学生2:难眠。
学生3:失眠。
老师: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学生:钟声
老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学生:寒山寺的。
老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学生:“枫桥”就是寒山寺。
老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学生:张继。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讲授新课
老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老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学生读)
老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学生合作读)。
老师:再反过来读(师学生再合作读)。
老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学生齐读)。
老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学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老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学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老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学生:没有。
老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学生:愁眠。
老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学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老师:齐读“愁眠”这个词(学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学生齐读);轻一点(学生再齐读)。
老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学生:月落
老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学生:江枫。
老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老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渔火。
老师:怎样的渔火?
学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老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学生:钟声。
老师:在哪?(学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学生:半夜)
老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乌啼。    
老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学生: 孤独、凄惨)
老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学生: 霜满天
老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学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老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学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老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学生:愁眠),都伴随着(学生:愁眠),都笼罩着(学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对愁眠。)
老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老师:应选哪个。(学生选,交流)
老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学生读),通吗?(学生:通)。行吗?(学生:行)。味道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老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学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学生:母亲、家人、妻子  ……
老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学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学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学生:对),只有——(学生:对)。老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学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学生了。(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老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学生读诗)
老师:姑苏城外寒山寺——(学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老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学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上一篇:《山行》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