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沁园春 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正文

《沁园春 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80
概要: 概要:《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上课师:今天,是同学们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只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积累,就一定能能在三年后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生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生2: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师:《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生:“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师:很好,下面,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请大家翻看课本,跟着轻声朗读。生:轻声朗读课文。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并质疑: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师:要想真正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必须要
《沁园春 长沙》课堂教学实录,标签:课堂实录,http://www.kuaixue5.com
《沁园春 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

上课

师:今天,是同学们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只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积累,就一定能能在三年后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生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生2: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师:《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

生:“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师:很好,下面,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请大家翻看课本,跟着轻声朗读。

生:轻声朗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并质疑: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

师:要想真正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必须要了解时代背景。请看大屏幕:

(投影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师: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生: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师: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生: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师: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1: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

生2: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师:回答地很好。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诗歌的语言高度浓缩、凝练,这首词也不例外。一般的,诗人们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从而形成了“炼一字而全篇皆活”的艺术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就这首词中,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进行赏析。

生:(反复吟诵后讨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师:“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生1:“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生2:“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生3:“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生1: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生2: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生3:“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生4:“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生5: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生6:“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

生7: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生8: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

生9: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生10:“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

生11: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师:同学们踊跃发言,回答地都非常好。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生1: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1] [2]  下一页


Tag: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语文课堂实录
上一篇:余映潮《顶碗少年》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