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正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80
概要: 概要:《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标签:课堂实录,http://www.kuaixue5.com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语文课堂实录
上一篇:《石壕吏》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