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杨修之死》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正文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80
概要: 概要:以往我们不是不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但关注的层面是教材。所谓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材内容,所谓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际变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因此,所讲的直线式或螺旋式,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是指教材内容的组织。具体到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很少或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结构差异。这里不单有个教学内容层面划分的问题,也还有个着眼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着眼点往往是教学方法或艺术,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相对不变的,而很少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也很少关注到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的差异。我曾听过一堂课,课题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讲的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细节描写。执教者的初衷是从《最后一课》最后一部分引出细节描写,进行以读促写的细节描写训练。课上下来效果不见佳,学生反应不够积极,有的老是东张西望,等着下课。执教者自己也感觉没有讲深讲透,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课后我和执教者一起分析她的教学内容组织,发现她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先用多媒体呈现三位明星的三幅人物肖像漫画(成龙、潘长江、赵本山),接着从绘画的细节过渡到文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标签:课堂实录,http://www.kuaixue5.com

以往我们不是不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但关注的层面是教材。所谓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材内容,所谓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际变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因此,所讲的直线式或螺旋式,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是指教材内容的组织。具体到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很少或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结构差异。这里不单有个教学内容层面划分的问题,也还有个着眼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着眼点往往是教学方法或艺术,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相对不变的,而很少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也很少关注到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的差异。

我曾听过一堂课,课题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讲的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细节描写。执教者的初衷是从《最后一课》最后一部分引出细节描写,进行以读促写的细节描写训练。课上下来效果不见佳,学生反应不够积极,有的老是东张西望,等着下课。执教者自己也感觉没有讲深讲透,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课后我和执教者一起分析她的教学内容组织,发现她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先用多媒体呈现三位明星的三幅人物肖像漫画(成龙、潘长江、赵本山),接着从绘画的细节过渡到文章的细节,让学生找课文中的细节,随后,从课文全篇的细节寻觅到最后一部分内容的细节圈画,然后让学生从品味细节描写的好处过渡到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训练,写一个片段,要求勾画出人物的个性或情感。简言之,聚焦点是课文最后一部分,但内容却是从绘画的细节描写入手,从绘画的细节到文章的细节,从全篇的细节到最后一部分的细节,从阅读中的细节到写作中的细节,由远及近,绕了很大一个圈子。

这种镜头推拉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如果用之于一个陌生化的情境,或许能引起学生某种悬念,但在这儿,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如果还要绕圈子,显然会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我建议:可否把整个顺序倒过来,由近及远:直接抓取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让学生圈画细节,以媒体展示或学生表演的方式呈现细节,并说说这些细节对表达人物情感的好处;在充分领会基础上,让学生把细节圈画扩展至全篇,然后把文章中的细节扩展到绘画,说明艺术的共通性,最后进行细节写作训练。这种镜头特写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可以使教学聚焦于一个核心之点,挖深挖透,洞开一个新的空间,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这个建议最后是否被采纳了,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改变那种由远及近式的组织,代之以由近及远式的呈现,在教学面貌上必然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效果上也会出现差异。这犹如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由碳原子组成,原为一物,但由于碳原子的组织方式不同,造成两者性质上的强烈对比:一个透明,一个墨黑;一个坚硬,一个柔软;一个璀璨绝伦,一个平凡质朴。

    除了这种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还可能呈现为: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难到易或由易到难;由抽象到形象或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或由复杂到简单……

    而决定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采取何种组织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内部逻辑的认知;其二是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能会散落为许多点,比如,这里教个生字词,那里介绍点写作背景,这里朗读朗读,那里圈画圈画,但这些点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们有根线贯串起来,尽管这根线有时显豁直露,有时却内隐其中,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根线,就是这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并不能等同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从“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角度看,教学内容逻辑关系的形成显然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结果。而这个“二次开发”实际上就是教材内容教学化过程。一方面,教师结合教参及其他资料,在对课文深度解读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图寻找到一种方法来向学生表达这种独特理解。“文本解读+方法化”大致可以理解为教材内容教学化的两个步骤。经由这两个步骤,教师才能逐渐明确自己的逻辑起点,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逻辑起点看,教学内容的组织有这样几种指向:

1 探究导向

探究导向的目的是培养理解力。

中心问题是:x是什么?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探究:

这篇课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父爱?成长?抑或两者兼有?)

    体裁是什么?(散文?小说?)

2.鉴赏性导向

鉴赏性导向的目的是提升阅读品味。

中心问题是:我喜欢x,我为什么喜欢它?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引导学生探讨: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喜欢它呢?原因有……

3.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心问题是:你是如何解决。

上一页  [1] [2] [3] [4] 


Tag: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语文课堂实录
上一篇:《沁园春 雪》课堂教学实录2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