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正文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80
概要: 概要:七上 羚羊木雕 明 修 栈 道,暗 渡 陈 仓 (第二课时〉 活动背景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问学生是否有过“反悔”的经历,许多同学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自的故事,而且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对“言而无信”这一做法的唾弃。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鼓舞了我对有效学习这一课文的信心。殊不知,他们的这番热情却成了课堂活动的拦路虎。当我将学生“分成父母、我、万芳三组,就这一场家庭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时,居然没有人愿意扮演“父母”。理由是,他们觉得这场冲突完全是由父母的“小气”、“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及“言而无信”引起的,“我”没有什么责任。我本来可以用课文原话来提示,但考虑到他们不少人有过类似“我”的经历,有一股情绪在影响着他们的判断,便临时决定放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和活动过程。 活动理念: 1. 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研讨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 2. 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问题,避免简单地套用直接经验判断事物、思考问题。 活动过程: 师:现在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我珍藏了多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拿出你的聪明和真诚来听,能做到吗?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http://www.kuaixue5.com
七上 羚羊木雕 明 修 栈 道,暗 渡 陈 仓 (第二课时〉 活动背景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问学生是否有过“反悔”的经历,许多同学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自的故事,而且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对“言而无信”这一做法的唾弃。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鼓舞了我对有效学习这一课文的信心。殊不知,他们的这番热情却成了课堂活动的拦路虎。当我将学生“分成父母、我、万芳三组,就这一场家庭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时,居然没有人愿意扮演“父母”。理由是,他们觉得这场冲突完全是由父母的“小气”、“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及“言而无信”引起的,“我”没有什么责任。我本来可以用课文原话来提示,但考虑到他们不少人有过类似“我”的经历,有一股情绪在影响着他们的判断,便临时决定放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和活动过程。 活动理念: 1. 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研讨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 2. 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问题,避免简单地套用直接经验判断事物、思考问题。 活动过程: 师:现在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我珍藏了多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拿出你的聪明和真诚来听,能做到吗? 生:能——老师快讲吧! 师:这是一个关于越战士兵的故事。 越战结束了,有一个士兵从战场回到了美国,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已经回到美国了。在回家之前我有个请求,我想带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啊!”他的父母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你和你的朋友的。” 儿子又继续说下去:“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母亲说:“儿子,我非常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有残障的人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士兵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师: 为什么士兵再也不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了呢? 生1: 可能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太没有同情心了,居然不能接受自己带一个无依无靠的残疾朋友到家里住。 生2: 也许是因为他要先为朋友找个地方住下来,等朋友安顿好之后他再回家。 生3: 我觉得那个士兵可能是太伤心了。他的朋友可能和他出生入死,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友谊,而父母居然一口回绝了他,他很伤心,决定独自承担照顾朋友的责任,所以就干脆不回家了。 师: 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那我们看看那个士兵为什么不再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了。 (继续讲故事)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电话那端说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 (教室里有点乱了。“他怎么自杀了?”“就是,至于嘛?”……) 师: 对,士兵是自杀了,他到底为什么走上了绝路? (这个问题一出,班里的孩子就嚷嚷开了) 生4: 他太轻率了。父母不同意他把朋友带回家,他就自杀了,这不是逃避,不负责任吗? 生5: 不对,也许他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有救命之恩的朋友。可能他的朋友正是为了救他才成了残疾人的。所以,当他得知父母不同意他带朋友回家时,他觉得自己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师: 自杀以谢朋友,是吗? 生6: 老师,他说的不对,不应该把士兵自杀的责任全推到他父母身上。士兵根本就没有对父母说清楚他的朋友是为了自己受伤的。如果他说了,我相信他的父母一定愿意照顾他的朋友的。感恩嘛,人之常情。因为他没说,所以他的父母认为没有必要照顾一个陌生的残疾人,这样会给他们的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我觉得他的父母并不坏。开始,当士兵没说自己的朋友是残疾人的时候,他的父母欣然同意了;只是后来说了朋友是残疾人,他的父母才不同意的。也就是说,士兵的父母并不是小心眼到谁都不能接受,也许是他们家境不好,加上年迈没有余力再去照顾一个残疾人。 生7: 那你想让残疾的士兵到哪里去住?你要知道他残疾了,自己不能养活自己。 生6: 我不是不让士兵带他的朋友回家一起住,只是觉得你们不应该责怪他的父母。 师: 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合情合理。 生8: 我觉得那个残疾人就是士兵自己。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有孩子点头表示赞同,大多都惊异地等着她继续说下去。我仍然微笑地看着她,期望她能将原因说出来) 生8: 士兵在战场上受了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能不能接受一个残疾的自己,就编了这样一个谎言来试探父母。如果父母能接受一个陌生人那就更能接受自己了。这样他也就不害怕回家了。 生9: 我同意她的看法,但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士兵的做法有问题。对于父母来说,陌生人就是陌生人,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两者不可以相提并论。如果士兵一开始就说残疾的是自己,那他的父母一定会小心翼翼的呵护他回家,甚至还会去旧金山接他回家,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嘛。像我们平时要是不小心受了一点点伤,爸妈都会很紧张很心疼的,更何况是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生10 :我觉得士兵是因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而自杀的,因为,他没必要这样去试探自己的父母。 师: 如果我不知道故事的结果,我真不知道该相信谁,你们的解释都是设身处地的,说得很有道理。还是让我来说出故事的结果吧—— 士兵的父母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在警方的带领下到太平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虽然不少孩子都猜到了结果,但是听到此处全班依然一片寂静,我也感觉到了那份沉重) 师: 我想同学们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生11:我觉得是士兵的父母不够宽容,太小气太自私,才永远失去了儿子。如果他们可以大度一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生12:我觉得士兵的父母是可以原谅的,要他们一直照顾一个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残疾人,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倒是士兵不应该如此冲动,因为对父母来说,残疾的是他还是他的朋友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他应该宽容些,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一下,就不会做傻事了。 生13:我觉得士兵和他的父母都有错误。首先,士兵不应该这样试探父母,他应该相信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真心的、无私的;即使在试探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也应该替父母想想,不应该这样草率地选择自杀。其次,士兵的父母也有错。当儿子请求带一名残疾的战友回家一起生活时,他们不应该那么简单粗暴地回绝儿子的请求,应该仔细想想为何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儿子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就算是他们猜不出残疾人就是自己的儿子,至少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残疾人一定和儿子的关系非比寻常,比如是儿子的救命恩人之类的,就应该收留。或者他们可以先答应儿子的请求,允许残疾人回来和他们一起住,以后再慢慢做打算,说不定他们会喜欢上儿子的朋友呢。 (听到这儿,大部分孩子都点头表示默许生13的观点) 师: 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故事中的父母,可以接受一个正常的儿子,却无法接受一位因为战争成为残疾人的“儿子的朋友”;而故事中的士兵在经受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至于他不愿意或者说不能相信自己的父母会接受失去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儿子。于是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试探父母,他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试探的结果令他万念俱灰,走向了绝路。 造成这一无可挽回的悲剧,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就跟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往往过多地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忽略了他人包括亲人的感受;而当他们的子女也像那个士兵一样,猝然之间做出一些轻率的决定时,发生误会、冲突甚至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生14:老师,我明白了,现在不用辩论了。《羚羊木雕》里的冲突不仅有“父母”的责任,也有“我”的责任。上节课我没有想到这些。 (全班都如梦方醒,有的还“啊?”出了声) 师:大家是不是也这样看呢?(齐声回答:“是——”)你们真聪明! 课后反思: 这一活动在解决了上节课遗留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见闻,丰富了体验;特别是运用“抖包袱”的办法不断设置悬念,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准确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收放自如。由于找准了问题的症结,而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因而“得来全不费工夫”。预先设计的辩论虽然取消了,但是随后的教学进程却如风行水上。我体会到教师参加课程建设,除了拓展探究的维度之外,横向的巧妙策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阅读量不足、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当我的科代表课后夸我高明时,我就顺势卖弄了一句:“这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Tag: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语文课堂实录
上一篇:《山市》教学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