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录及教学后记» 正文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录及教学后记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80
概要: 概要:《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 【设计理念】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离开文本去架空讲解或者探讨。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妨想想先前的经验,所以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比对,更可以找到鲜活的生活体会和经验来比对,从而消除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文本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 教学的关键难点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 导入: ①针对高二学生:当我们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事物时,你将会有怎样的反应?这节课,请同学们看一个文字材料,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并请大家描述一下这种感觉。 ②针对高三学生: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相信同学们对现代派文学都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中国,现代派文学也被称作“先锋派文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今天我们来读读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作品,也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实录】(片断) (事先布置阅读全文,课件为Powe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录及教学后记,标签:课堂实录,http://www.kuaixue5.com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  

【设计理念】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离开文本去架空讲解或者探讨。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妨想想先前的经验,所以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比对,更可以找到鲜活的生活体会和经验来比对,从而消除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文本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  
教学的关键难点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  
导入:  
①针对高二学生:当我们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事物时,你将会有怎样的反应?这节课,请同学们看一个文字材料,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并请大家描述一下这种感觉。  
②针对高三学生: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相信同学们对现代派文学都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中国,现代派文学也被称作“先锋派文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今天我们来读读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作品,也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实录】(片断)  
(事先布置阅读全文,课件为PowerPoint幻灯,总共两张:①小说标题和作者姓名;  
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  
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什么那个司机被抢了苹果却没有反应?(其他数位学生:一伙的)  
师:你同意一伙的说法吗?(又有学生:车也是偷的)车也是偷的?有没有道理?  
生:(齐答)有!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被抢了,司机还笑哈哈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哈哈大笑,找找看?  
生:“我”搭车的时候,提醒司机“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他笑嘻嘻的。  
师:嗯,笑嘻嘻,也是同样的态度。还有么?  
生:我觉得那个人很变态。  
师:谁?  
生:司机。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变态解释成“异于常人”,改变了正常的状态。(生笑)凭据呢?  
生:“我”给他烟了  
师:司机有何反应?  
生: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师:这又如何?“我”抱有何种逻辑?  
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师:但实际上呢?  
生:叫我“滚开”。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司机是成人。  
师:成人怎么啦?  
生:他老是笑嘻嘻。  
师:这不好么?  
生:问题是看什么时候。  
师:请继续。  
生:我讲了道理,他却笑嘻嘻,可见他很无赖。  
师:反复写到司机的笑,我又有哪些表情呢?  
生:愤怒。  
师:什么时候?  
生:看到人家抢苹果。  
师:为什么愤怒?  
生:有正义感。  
师:看到人家抢苹果,司机为什么反而笑哈哈的?  
生:我认为是见惯不怪的心态。  
师:可以说是历经一次又一次愤怒后的...?  
生:无奈、麻木。  
师:那么“我”的愤怒在他的麻木面前会有什么效果?  
生:可笑、滑稽。  
我还发现还有一个笑哈哈,是在司机拿了我的书包坐着拖拉机跑了的时候。  
师:嗯,司机笑到最后。(生笑)你们为什么笑?幸灾乐祸?(生笑得更厉害了)好,  
我们都用自行车吧?被偷过么?  
生:(部分)被偷过......  
师:那该怎么做?  
生:(议论纷纷)  
师:说实话,有人想过“弄”一辆回来么?  
生:想过,但没实施。老师,我看过一个电影?  
师:哦?  
生:好像叫什么《偷自行车的人》。  
师:对。请说说故事。  
生:(简述)  
师:你为什么要提这个?(学生趁机提出:明天看一部电影吧!)  
生:“冤冤相报”的相似性。  
生:我觉得作者是在写“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所看到的事和人。  
师:你很好地抓住了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这便是小说的标题。小说的视角是谁的视角?  
生:“我”。  
师:嗯,那么,十八岁是怎样一个年纪呢?  
生:好奇。  
生:成熟。  
师:你看到了?  
生:抽烟。  
师:还有?  
生: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  
重它们。  
师:嗯,这代表着什么?  
生:生理上的成熟  
生:还有递烟的动作描写。  
师:为什么写到这个?  
生:试图懂得怎么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  
师:“我”是有胡须“定居”的十八岁的人了,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哪里可以看出?  
生:父亲决定让我认识外面的世界。  
师:有否目的地?  
生A:有,是旅馆。  
生B:我认为没有。  
师:都说说理由。  
生A:很多次提到了,而且小说最后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1] [2]  下一页


Tag: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语文课堂实录
上一篇:《变形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