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苏教版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于永正的《掌声》一课评析» 正文

于永正的《掌声》一课评析

[10-18 22:13:20]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阅读:8403
概要: 概要:在本课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许多不理解的词语,不作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利用课堂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教学示范。于老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等词语。在充分的阅读之后,第二课时,于老师重点带领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他扮演小稻秧,请学生扮演杂草。他与学生一起表演,有时于老师表演,学生观察,借此揣摩词语的意思。师生淋漓尽致的表演,再加上恰如其分的点拨,使学生体会到了词的含义。只要对课文中重点词理解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这样朗读课文才会入情入境。课堂表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词意、领悟词语的目的,效果很好。(1)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老师: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
于永正的《掌声》一课评析,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在本课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许多不理解的词语,不作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利用课堂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教学示范。
于老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等词语。
在充分的阅读之后,第二课时,于老师重点带领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他扮演小稻秧,请学生扮演杂草。他与学生一起表演,有时于老师表演,学生观察,借此揣摩词语的意思。师生淋漓尽致的表演,再加上恰如其分的点拨,使学生体会到了词的含义。只要对课文中重点词理解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这样朗读课文才会入情入境。课堂表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词意、领悟词语的目的,效果很好。
(1)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老师: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老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老师:“你们要干什么?”
学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老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学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老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老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学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老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老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学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学生:野蛮)讲理不讲理?(学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学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 (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2)理解“警觉”
老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学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学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老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学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老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学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学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老师:“你是谁?”
学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老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老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学生:警觉,警觉。
有个成语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是能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但是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出来。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在这里,于老师就仅仅要求学生“意会”,通过观察老师的表演,体会“警觉”一词的意思,形成了感性经验,只是了解即可,不要求学生准确表述出来。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3、利用指导朗读来理解词语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读者声情并茂,听者心领神会,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语气、节奏、情感状态的微妙变化,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词语的领悟。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学生一开始提出了许多不懂的词语。第一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这些词语。第二课时,于老师又作了精彩的范读,他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心领神会。正所谓“披文以入情”,读得越充分,才能感悟得越深。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理解“有气无力”
老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学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老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学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老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是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学生笑)
学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老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4、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来辨析词义
由于汉语的多义性,因此在不同语境中,其表达意义是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左。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一定的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境,通过前后文在意义上的渲染,规定着词语当下的意义。
因此,对于某些词语或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上下文的阅读和理解,推知词语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辨析词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上一篇:于永正的《小稻秧脱险记》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