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导学案《木兰诗》导学案2» 正文

《木兰诗》导学案2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导学案   阅读:80
概要: 概要:《木兰诗》导学案2【学习目标】1.朗诵全诗,疏通大意;2.根据诗意,复述故事情节【学习重点】根据诗意,复述故事情节【学习难点】了解互文、反复的修辞知识,简单品析其表达作用【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学习环节】自学交流一、课前预习《评价手册》第28页【课前预习】1、2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评价手册》第28页【课前预习】1、2 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流芳百世,而且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木兰诗》导学案2,标签:导学案,http://www.kuaixue5.com

《木兰诗》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朗诵全诗,疏通大意;2.根据诗意,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

根据诗意,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

了解互文、反复的修辞知识,简单品析其表达作用

【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28页【课前预习】1、2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28页【课前预习】1、2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流芳百世,而且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疏通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1.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从军缘由)——详写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第三部分(5—6段)―――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三、【研读与探究】

    1.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2.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导学案导学案语文学习 - 语文导学案
上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2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