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课堂实录《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正文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80
概要: 概要:执教寿光市建桥初中 潘继云 指导及点评:寿光市教研室 刘湘玉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标签:课堂实录,http://www.kuaixue5.com
执教  寿光市建桥初中 潘继云    指导及点评:寿光市教研室 刘湘玉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    先听老师来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的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为什么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      生7:没有年轮,说明大树永远年轻,枝繁叶茂。而乡愁也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师:你对这个解答还满意吗?      生6:还可以吧。      (其他略)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余诗)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的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那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生1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生2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到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是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师读,指名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1: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众生笑)      生2: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朗诵第三节)    师:对于“海峡”这个意象能理解吗?      生:我认为是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能隔海相望。      师:是呀,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弯浅浅的海峡。前三个意象连接的是“我”与亲人间的亲情、爱情,那么被“海峡”隔开的“我”与“大陆”又是由哪种感情连接的呢?      生:应该是爱国情吧!      师:是的,到这里这首诗已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指名生读,齐读)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    生2: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3: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生4: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弯”。    (其它回答略)    师:同学们总结的这些,正是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掌握了诗的结构特点,再来背诵就不难了。先听老师来背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背诵。    (师背诵,学生齐诵,指名生到台前背诵。)    师:品味了余光中的《乡愁》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我们跟第一首比较阅读。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    师: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大家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我认为两首诗的不同点是选取的意象不同。    师:能谈具体些吗?    生1:余诗选取的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席慕蓉诗中的意象是“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师板书“月夜┅┅没有年轮的树” )    生2:我认为两首诗的的相同点首先是题目相同,作者都是台湾诗人。    生3:我认为两首诗的感情相同,抒发的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浓浓的乡思。    师:是的,同余光中的经历相类似,席慕蓉11岁就离开故乡,直到1989年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回国讲学期间,谈及故乡,她竟在几千人的会场里几次失声痛哭,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啊!海峡虽浅,诗人却只能隔海相望,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思。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直到绵绵无尽的思念化作了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犹如影子,永远挥之不去。      生4:我认为两首诗的写法相同,也就是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师:是这样,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一种形象的物体来触发这种情感,是这两首诗最重要的相似点。诗歌讲究意象。这两首诗中借用了“邮票、船票”等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最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那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    (生思考后发言)      生1: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      生2: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总也理不出头绪。      生3:乡愁是雨中的泡桐┅┅      师:你的句子启发了老师,我再给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生4: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    生5: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生6:乡愁是一枚青橄榄,涩涩的,却有挥之不去的滋味。      生7: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生将这些句子写下来,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到大屏幕上。)      师:把这些句子连起来,不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吗?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诗人了。    最后,老师做个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随老师走进充满乡思的秋夜——    (课件展示画面、音乐)    夜深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秋虫耐不住晚秋的寒意,止住了鸣叫,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户,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那 ——头—— !    板书设计    乡愁诗两首    邮票 月夜的笛声    船票 意象 模糊的怅惘    坟墓 雾里的挥手别离    海峡 没有年轮的树    点评:潘纪云老师这节课和刘俊英的《沁园春 雪》曾双双获得山东省创新课堂比赛一等奖。也是这两节课的光盘在今年5月份的全国中语会18届年会中,又均获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了情感教学,也就是说整堂课的感情氛围酿造特别到位。一上课教师首先用谈话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配乐朗诵王会敏的《想家的心情》这首小诗,这样在多次铺设的基础上点出:“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坐上车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的游子呢,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这个导入看似长了点,但一点也不显累赘。我们反对老师多讲,但该讲不讲也不对。例如,中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老师也有一段独白:“调头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白雪满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史四十三年……”,还有那段有关作者回乡讲学时痛哭失声情景的独白,再加上思乡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    二是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在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灌输学生什么,也没有照搬教参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诗歌意象后,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也为乡愁打一比方,仿说一个句子,即找一个意象。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环节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烁。例如学生们说:“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窗前的风玲,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乡愁是雨中的泡桐,那次怎一个愁字了得?”;“乡愁是满城风絮,一川烟草,梅子黄时的雨。”……学生的想象力令人钦佩。    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许多语文课堂上使用的课件,还停留在幻灯片的水平上,线性结构的多;有的是鼠标一点出一个答案,机灌代替了人灌;有的是说星星出一个星星,说月亮画面上就是月亮,研究画面代替了研究语言;有的干脆放电影,屏幕形象代替了文学意境。而本堂课的课件从脚本设计、色彩的搭配、交互的效果等都有利于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的互动和学习。你看,底图是淡雅的,字幕效果是明显的,图文出现和消失效果再配上那首牵心入耳的《思乡曲》,这些都给人一种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当然,课堂教学没有十全十美的,语文教育大家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的课,一万两千多节,但没有一节是自己满意的,更谈不上示范。”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


Tag: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语文课堂实录
上一篇:《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