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初中学习初一学习七年级语文初一阅读初一语文 第4课 风筝课文全解» 正文

初一语文 第4课 风筝课文全解

[10-18 22:10:55]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初一阅读   阅读:8844
概要: 概要: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课文全解内容预览:4.风筝【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伶l ng仃d 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憔qi o悴cu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诀ju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什sh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惊惶hu ng:惊慌。虐n< 杀:虐待人而致死。宽恕sh :宽容饶恕。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苦心孤诣y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ldquo
初一语文 第4课 风筝课文全解,标签:七年级阅读大全,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课文全解

  内容预览:


  4.风筝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伶l ng仃d 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qi o悴cu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ju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sh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hu ng:惊慌。

  虐n< 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 :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y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关于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亿之中的,是他曾经亲历的实事,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容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作者写此文时所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www.kuaixue5.com

  三、重难点导析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阅读七年级阅读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一学习 - 七年级语文 - 初一阅读
上一篇:风筝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介绍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