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人教版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师徒结对指导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正文

师徒结对指导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01-10 22:56:32]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阅读:8335
概要: 概要: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生(齐答):听过。老师:都听过哪一些诗曲?学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学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学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老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老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老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学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学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学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 情。老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老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 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
师徒结对指导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老师:都听过哪一些诗曲?
学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学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学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老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老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老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学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学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学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 情。
老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老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 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价分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老师:你能理 解题目的意 思吗?
学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学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老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一个字的意 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老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 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 么关系?
学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学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 情是难分难舍的。
老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价分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老师:你准备怎么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学生1:先读熟,再背诵。
学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学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 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 情。
老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 解诗句的意 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 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价分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么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 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 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老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 读,师生共同正音。)
老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老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 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 解字词意 思;2、联系词义理 解诗句的意 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 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 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老师:现在是展示你们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既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上来汇报的时候,老师建议用“我们小组认为”等来汇报较为合适。哪一个小组先来说呢?
学生1:我们认为“孤帆”的意 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学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 思是“单单”、“仅仅”。
学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 思是“没有了”、“消失了”。
老师:关于诗句的意 思,你们能理 解吗?
学生1:我们理 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 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师板书:下扬州)
学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 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老师: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看来通过自学,大家学到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再自己读一读诗句,看看你还有什 么疑问吗?
学生1:“西辞“是什 么意 思呢?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
(师板书:西辞)
学生2:为什 么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呢?
学生3:为什 么孟浩然要去广陵呢?
老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学生:老师,为什 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
老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

[1] [2]  下一页


Tag: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人教版课堂实录 - 人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上一篇:我校开放课《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