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教学参考《浪之歌》教学案例2» 正文

《浪之歌》教学案例2

[01-09 14:53:28]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教学参考   阅读:80
概要: 概要:【案例背景】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是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是好的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本学期执教过的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浪之歌》进行观照,获得了一些启示。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深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注重课堂诵读指导,以朗读为主,感受文章在用词和音韵上的美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形象,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得教学方向离开了预设的轨道,课堂生成新的资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现在我把当时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案例描述】这节课课前学生在预习方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初读课文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我的设计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
《浪之歌》教学案例2,标签:语文学习,http://www.kuaixue5.com
【案例背景】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是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是好的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本学期执教过的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浪之歌》进行观照,获得了一些启示。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深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注重课堂诵读指导,以朗读为主,感受文章在用词和音韵上的美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形象,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得教学方向离开了预设的轨道,课堂生成新的资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现在我把当时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案例描述】
  这节课课前学生在预习方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初读课文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我的设计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
  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的说是无比忠诚的浪;有的说是缠绵的浪;有的说是多情浪漫的浪;有的说是温柔善良的浪;也有的说是痴情的浪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通过给“浪”添加修饰语,可以抓住诗人笔下“浪”的个性和比喻义,从而理解文中海浪形象。这样的课堂生成,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可谓轻车熟路,我感到课堂预设下顺利生成的一丝愉快。
  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寻找课文美点进行品析。
  学生埋头看书,在书中圈点勾画,不时轻声议论,作发言准备。
  我在教室里一边巡视,一边提示学生可以从文中的语言,修辞方式,结构形式,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品析。
  一个女生说她最喜欢第四段,因为这段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浪具有恋爱中女子的形象,而且连续采用四个“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感到欣喜,她可是我眼中的优秀生,我乐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中规中矩,能够选择美点进行语言品味,是预设下的常态的生成。
  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我示意他可以发言。
  生:老师,我认为第一段“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中的“津液”用词不当,词语手册中解释说是“口水、唾液”的意思,这不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觉。(众笑)
  另外一个学生补充道:我也觉得是,口水,在诗里不够优雅。
  课堂出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未及,顿时感觉全班学生都在期待我的反应。我顿了顿,说:两位同学说的很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向著名诗人发出挑战。那么,你说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呢?
  生:改为“泪水”。
  师:恋人之间常会流泪。
  生:“热泪”更好。
  生:既是“冷却”,如何用“热泪”?
  生:“热”乃情感强烈的体现。
  学生之间也有不同意见,引起了争论。
  我提醒学生注意上下语句之间的联系,把词语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考量,课文中的“津液”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生(恍然):是比喻海浪和海岸之间的潮涨潮落。
  我追问:那么用“眼泪”和“热泪”来形容,合适?
  生:不如“津液”好,“眼泪”的位置高,不贴切,而且体现不出海浪恋爱着海岸的亲密关系。
  师:说得好!你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用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肯定。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课文是翻译的作品,由于译者自身的水平和认识不同,经常会有不同的译法,所以有人说看翻译的作品,犹如隔着帘子看美人。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句子不通顺,或者句子欧化,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同学是不是还发现了课文其他的地方也有同样的问题呢?
  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通过给课文改诗的方式品味优美语句,但是这是没有预设的,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是不期而遇的生成,所以要鼓励学生去发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话竟然引起了学生质疑的兴趣,马上就有同学跟进。
  生:老师,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课文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虚无缥缈的,怎么能够“使我们相离相分”呢?这不合逻辑。
  老师要善于踢“皮球”,或者说是“传球”,把问题推向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于是我说:有意思,谁能够帮忙解答他的问题呢?
  生:是不是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海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两个学生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于是我就自己“射门”了,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爱情让我们相亲相爱”,一刻也不能分离,连空气的存在都不允许,海浪和海岸的爱情是那么的亲密无间,密不可分,是不是?这首诗不由得让我想起秦观的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俩是完全不同的态度!作者这样写,是表达海浪渴望亲近海岸的心是那么的迫切,连空气的阻隔都无法忍受。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解释,再读第一段,学生似乎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我也信马由缰,让学生按照他们的发现进行下去。我想,课堂不在于你预设了什么,而是我们是否给予学生鼓励了,我们是否搭建了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了。
  果然,不曾预约的精彩就出现了。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恰当。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比较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1] [2]  下一页


Tag: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学习 - 教学参考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及分析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