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教学参考《浪之歌》教学案例» 正文

《浪之歌》教学案例

[01-09 14:53:30]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教学参考   阅读:80
概要: 概要:不期而至的精彩──《浪之歌》教学案例重庆市外国语学校王君《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浪之歌》教学案例,标签:语文学习,http://www.kuaixue5.com
不期而至的精彩
  ──《浪之歌》教学案例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王君
  《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
  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
  (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
  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
  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
  (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
  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
  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
  (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
  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学习 - 教学参考
上一篇:《浪之歌》教学案例2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