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导学案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正文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导学案   阅读:80
概要: 概要:C. 亦 而 乃 且 D. 亦 而 亦 且 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D.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 阅读下面的一段课文,回答问题。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0. 说明下列“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公从之 (2)臣之壮也 (3)是寡人之过也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标签:导学案,http://www.kuaixue5.com

C. 亦   而   乃   且                            D. 亦   而   亦   且

  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

D.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

                                         

 

阅读下面的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0. 说明下列“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公从之               

(2)臣之壮也               

(3)是寡人之过也              

(4)许之                    

  11. “寡人”是谦称,用于         的自称,类似的谦称还有        、       。“子”是对人的         ,称对方的父亲用        ,称对方的母亲用       ,称对方的儿子用          ,称对方的女儿用         。

  12.“也”可以放于句末,表判断,表疑问;也可以放于句中表停顿,指明以下各句“也”字的用法。

(1)是寡人之过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安求其能千里也              

(5)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6)无能为也已              

(7)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8)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              

归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亲,卒而相信,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① 朱方:地方。        ② 忮(zhì):嫉妒、侵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语文导学案导学案语文学习 - 语文导学案
上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