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备课参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备课资料» 正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备课资料

[10-18 22:14:36]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备课参考   阅读:80
概要: 概要: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备课资料,标签:备课参考,http://www.kuaixue5.com
教学目标: 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 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 重难点: 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 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 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27、7·8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举一隅(隅:音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识记名句)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29、7·25 子以四教: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介词,用)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2、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33、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韩愈《师说》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说能者为师。 3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 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 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35、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参考备课参考语文学习 - 语文备课参考
上一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同步教学案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