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苏教版课堂实录苏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课堂教学赏析» 正文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课堂教学赏析

[10-18 22:13:20]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苏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阅读:8346
概要: 概要:“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真谛。一堂课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观点早已被专家、学者们所倡导,也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但是,应该怎样读?采取什么方式读?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成熟的模式。听了于老师的这堂课,我们或许会从中找到答案。 一、“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 停顿应该属于读书技巧(读书技巧指的是读书时的语气、语速和语调,还有停顿、节奏和重音等等)的范畴,它包括每句话之间的停顿,每个自然段之间的停顿,还包括课题与正文之间的停顿(后一种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 于老师非常重视读书技巧的指导,特别是停顿的指导。在上课伊始的齐读课题时,于老师就反复指导学生要把课题读得像说话那样自然,速度适中。检查读书情况时,于老师找五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下面是老师指导第一个学生读书的教学实录: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板书:思考)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要思考一下。然后换个语气读正文。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课堂教学赏析,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真谛。一堂课如果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观点早已被专家、学者们所倡导,也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但是,应该怎样读?采取什么方式读?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成熟的模式。听了于老师的这堂课,我们或许会从中找到答案。
一、“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
停顿应该属于读书技巧(读书技巧指的是读书时的语气、语速和语调,还有停顿、节奏和重音等等)的范畴,它包括每句话之间的停顿,每个自然段之间的停顿,还包括课题与正文之间的停顿(后一种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
于老师非常重视读书技巧的指导,特别是停顿的指导。在上课伊始的齐读课题时,于老师就反复指导学生要把课题读得像说话那样自然,速度适中。检查读书情况时,于老师找五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下面是老师指导第一个学生读书的教学实录: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板书:思考)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要思考一下。然后换个语气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记住: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往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该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母亲只是“转身”和“下床”吃力,其他活动还不困难。而书上没有这个顿号,文章的本意是说母亲连“转身”和“下床”这样的小动作都不能做了。(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学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他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
在后面的读书中,老师有多次强调:每个自然段之间的停顿要长一些,要给自己、给听者留出思考的时间。
由此可见,于老师对读书技巧的指导真可谓煞费苦心。每个停顿,每个重音,每个语气,老师都手把手地教,一句一句地练。特别是老师多次强调的“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的饱含哲理的话,更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每读完一句话,一段话,都要停下来想一想“写了什么”。于是,“读书”和“思考”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崔峦老师曾说过:“‘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如今,在语文课堂像这样“傻读”“呆读”“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却比比皆是。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呀!
二、“用两只眼睛读书”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也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用两只眼睛读书”的理论,有助于纠正当前“呆读”“傻读”“有口无心”的读书现状,它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多问个“为什么”,教育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于老师就是指导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楷模。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学习课文第二段,当学生读到“重担”一词时)
师: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背后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她担的是什么?
生:这个重担包含着生活。母亲辛辛苦苦把我们兄弟姐妹养大,真不容易啊!
师:对,生活的重担。仅仅是养育儿女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繁重的家务劳动。
师:家务的重担。还有吗?
生:还有关心的重担。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课文中说“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母亲很关心我们,舍不得让我们干重活。
师:对呀,关心的重担。还有吗?
生:家的重担。母亲既要照料孩子,又要照管好家,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忙。担子太重了!
师:说得多好呀!这就叫“用两只眼睛读书”。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多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不仅是重点的词句要看到背后隐藏着的涵义,就连小小的标点符号,于老师也不放过。请看下面一个片断。
(学习第三段,当学生读到“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时)
师:大家看到了吗?这句话一连用了两个问号。(板书:??)从这两个问号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母亲很谦虚,她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不值一提。
生:母亲认为,所有的母亲都应该这样。
生:这里说明母亲的胸怀。
师:母亲的胸怀怎样?
生:母亲的胸怀很博大。
师:体会得不错!用个成语说,就是“虚怀若谷”(板书:虚怀若谷)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母亲的爱。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母亲的胸怀是最博大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是人的胸怀。我说,是母亲的胸怀。
小小的标点符号的背后,竟然隐含着这么丰富的寓意!“用两只眼睛读书”果然能把课文读懂,读透彻,读出“微言大意”。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苏教版课堂实录 - 苏教版四年级课堂实录
上一篇:名师课堂《番茄太阳》课堂教学实录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