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不是休闲聊天,无拘无束,散乱活动,不是由少数几个人主宰的“新闻发布会”,不是问答形式的简单交流,也不是例行公事的“客套的讨论”。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围绕学习课题的集思广益,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不能仅仅把小组讨论理解为外在的学生同伴之间的言语交流,而要把握渗透其中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与开放理念。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或工作,与单个人的行动不一样,由此产生的结伴效应,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就是结伴引起的负效应。
避免结伴负效应的出现,保证小组成功地学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根据上百次研究,教育心理学家发现成功的小组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正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正相互依赖(也称积极相互依赖)简单地讲,指组员感觉到全体成员休戚相关,有利于某个组员的事对全组也有利,有损于某个组员的事也损害全组。如在球队,一个队员受伤会影响全队的表现;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队员表现得好,赢得了许多分,全队也受益。具体地讲,包括积极的目标互赖(任务依赖),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任务;积极的奖励互赖,当小组目标达成时,所有的成员都能得到同样的奖励;积极的角色依赖,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积极的材料(资料)互赖,每个小组成员可能只占有完成小组任务所需的部分材料,而不是全部。个人责任感,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队成功,能把小组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搭便车”,或成为“自由乘客”。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有这样五个要素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积极互赖、个人责任、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社交技能、小组自加工。除了积极互赖、个人责任感之外,他们还强调在小组学习中,组员间必须展开面对面的互动与言语交流;学会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小组成员必须定期总结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反思组员的活动哪些有益,哪些无益甚至有害,并加以改进。基于诸多成功的小组学习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指导教师实施小组讨论策略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交流技能学习
对于小组讨论来讲,交流技能既是教学手段,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要认真加以培养。
交流技能包含的内容很多,有人疏理出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明、建议、协调等。这里,根据我们自己的试验,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不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
先想好后表达,作有准备的发言,不信口开河,东拉西扯,不重复他人的观点;
清楚表达,控制音量,组内成员能听清,同时,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适当作笔记),多从汲取的角度,从积极意义上作评价;
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与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为自己的观念辩护,修正错误,对不同观点作归纳、补充与小结。
交流技能的学习不可能一下子到位,要贯穿于小组讨论的始终。
2.小组的构成
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参与度是一对矛盾。小组规模过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可以从同桌两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再到相邻课桌(可以改变“秧田型”的空间结构)六人小组、八人小组等。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讨论时间而定。小组人员构成上有同质与异质之分。前者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认知水准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由于有共同的语言,彼此间易撇开心扉,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后者则求异,形成异型交流结构,异质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形成的互补机制,亦能使小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课堂小组讨论以异质分组为主,同时注意组际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
小组规模达四人以上,可作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
主持人:负责召集,小组讨论情况小结;
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要点,编写小组报告;
观察员:关注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
质疑者:在对话出现趋同倾向时,提出质疑,表达相反的观点,将对话引向深入;
检查者:负责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在组员分配上,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定与抽签组合几种方式结合起来,有时以学生自愿选择为主,有时教师指定为主,有时则采取抽签的方式进行。组成的小组及角色分工每隔一段时间后(一般4~8周)作必要的调整,以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
3.内容设计与独立思考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小组讨论。适宜于小组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拓展思路的“开放性问题”,如数学学习中的“一题多解”,语文学习中的一段话语、多种解读,理化教学中一个假设,多种探究检验方案,等等;
- 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 201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试题-
- › 2014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试题
- › 2014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试题
- › 2014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小学)试题
- › 2014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小组讨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