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语文试题天津一中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正文

天津一中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01-15 00:03:45]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8280
概要: 概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1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
天津一中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标签:高二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kuaixue5.com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1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9分,每题3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 《居士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而散亡磨灭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①亦因以自警焉 ②蒙故业,因遗策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www.kuaixue5.com

  第Ⅱ卷(共52分)

  四、(16分)


  1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大全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上一篇:宁海正学中学高二上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