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拂( )晓 肃穆( ) 烧灼( )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精疲力竭( ) 名副其实( ) 天翻地覆( )
精疲力竭( ) 从容不迫( ) 颤巍巍( ) 永垂不朽( )
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着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二、重点文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7、(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9、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编辑推荐阅读:
一、《蜡烛》:课文知识点 | |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 初二语文:《蜡烛》中心思想 |
初二语文:《蜡烛》词语解释 | 初二语文:《蜡烛》词义辨析 |
初二语文:《蜡烛》篇章结构分析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二战简介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法西斯的来历 | 《蜡烛》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
二、《蜡烛》:阅读练习 | |
《蜡烛》基础训练及答案 | 《蜡烛》基础训练及答案 |
《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蜡烛》自读试卷及答案 |
《蜡烛》课后习题及答案 | 《蜡烛》复习检测及答案 |
《蜡烛》同步达标训练及答案(ABC卷) | |
三、《蜡烛》读后感 | |
小学作文赏析:蜡烛 | 《蜡烛》读后感1000字 |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圣诞夜休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 《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 《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 《蜡烛》同步达标训练及答案(ABC卷)
- › 《蜡烛》基础训练及答案
- › 《蜡烛》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 › 《蜡烛》复习检测及答案
-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法西斯的来历
-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二战简介
- ›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 › 初二语文:《蜡烛》词义辨析
- › 初二语文:《蜡烛》中心思想
- › 初二语文:《蜡烛》篇章结构分析
- › 《蜡烛》自读试卷及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