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
18、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9、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0、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五、片断作文
2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编辑推荐阅读:
一、《蜡烛》:课文知识点 | |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 初二语文:《蜡烛》中心思想 |
初二语文:《蜡烛》词语解释 | 初二语文:《蜡烛》词义辨析 |
初二语文:《蜡烛》篇章结构分析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二战简介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法西斯的来历 | 《蜡烛》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
二、《蜡烛》:阅读练习 | |
《蜡烛》基础训练及答案 | 《蜡烛》基础训练及答案 |
《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蜡烛》自读试卷及答案 |
《蜡烛》课后习题及答案 | 《蜡烛》复习检测及答案 |
《蜡烛》同步达标训练及答案(ABC卷) | |
三、《蜡烛》读后感 | |
小学作文赏析:蜡烛 | 《蜡烛》读后感1000字 |
参考答案
4、(1)舀 (2)打 (3)抄
5、示例:①希望和平。②必要时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战。③再次了呼吁和平的心声。
7、(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 《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 《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 《蜡烛》同步达标训练及答案(ABC卷)
- › 《蜡烛》基础训练及答案
- › 《蜡烛》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 › 《蜡烛》复习检测及答案
-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法西斯的来历
- › 西蒙诺夫《蜡烛》课外拓展:二战简介
- ›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 › 初二语文:《蜡烛》词义辨析
- › 初二语文:《蜡烛》中心思想
- › 初二语文:《蜡烛》篇章结构分析
- › 《蜡烛》自读试卷及答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蜡烛》同步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