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自高自大 B、以弱胜强
C、骄兵必败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5、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分别表现了蚊子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三)(2010•浙江湖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 一19 题。(17 分)
一包花生 陈亦权
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富翁那里得到了筹建资金。学校建成后,为表示感谢,镇长把富翁的名字定为小学的校名。但一场海啸把这所学校完全摧毁了!
③ 镇长为此成天愁眉紧锁,他想再次去外面寻求帮助。
④几天之后,他敲响了艾莱特富翁的家门。“艾莱特先生,学校被海啸摧毁了,我希望能再次得到您的帮助!”镇长说。“我已经帮助过你们一次了,为什么我要再次帮助你们?”艾莱特说完,转身就往里走。镇长只好无奈地离开,这时艾莱特叫住了他:“你们一定缺少食物,我给你一包花生吧!”说完他把一包花生递到了镇长手上。
⑤镇长回到镇上。孩子们见到他,纷纷站起身来问:“艾莱特先生答应帮助我们了吗?”“非常抱歉,艾莱特先生只给我们这包花生,就这么一些,我只能分给每人几颗。”校长带着愧意说。孩子们看着镇长手中的花生,纷纷沮丧地低下了头。“不过,如果把这些花生种到地里去,不就可以长出许多花生吗?”镇长说。“太好了!我们的学校废墟旁边就有一块空地,就把这些花生种到那儿去吧!”孩子纷纷应和着说。说干就干,镇长立刻和孩子老师们一起动手,给那块空地锄了草翻了土,把花生种了下去。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www.kuaixue5.com
⑥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 心想: 。 于是镇长就每天带领孩子们一起清理废墟,捡石头、锯树木。半年之后,原先的废墟上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石头和木料,但是要造一所学校还远远不够,镇长再次陷入了沉思。
⑦这天,镇长正呆呆地看着在太阳下读书的孩子们,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嗒嗒的马蹄声。一辆豪华的大马车往这边驶来。车上坐着的竟然是艾莱特富翁。富翁从车子上跨了下来,朝那片绿油油的花生地看了看,问:“这是?”“那是您资助给我们的花生,我们没有吃掉,种了起来!”镇长说。“哦!”艾莱特带着赞赏的神色点了点头,接下来又指着那一堆材料说,“那又是什么呢?”“我们没有钱用来造学校,只能自己动手,那就是我们自己准备的材料!”镇长说。 艾莱特点了点头,围着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转了一圈,然后坐上马车离开了!
⑧三天后,镇长收到了一笔足以重建学校的汇款和一封信,信上写着:“尊敬的镇长!你对孩子们的爱深深感动了我,虽然校园依旧没有重建起来,但我看到了那么多的石头和木料,虽然一包花生没有填饱你们每个人的肚子,但我看到了那么大的一片花生地!我为我资助给你们一包花生深表愧疚,但我只是希望我所帮助的人,并不是一有困难就想着让别人帮忙的人,而是本身就热爱劳动的人。真正改变命运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劳动!”信的落款上,写着的名字是——艾莱特。 (选自《 意林 少年版》 2010年第4 期,有删改)
16.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3 分)
① —筹款遭拒— ② — ③ —富翁来访—得到善款
17. 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 5分)
(1)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2分)
(2)请结合语境,在横线处补写镇长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3分)
18. 文章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镇长,一个是富翁,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4 分)
19.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受助者家长的看法。(字数不超过80字)(5 分)
【链接材料】丛飞,深圳著名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丛飞身患重病后,曾接到受助者家长的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当对方得知丛飞正患病住院没钱继续捐助时,就问:“那你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
三、创新写作(50分)
20.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只小毛驴长大了,妈妈让它去学本领。它先去学耕地,可是没有半天,就不愿干了,因为它觉得太累了。于是又去学驮米,哎呀,驮米也不省劲,干脆去学拉磨吧,同样费力,不如去拉车,可车太重……结果,什么本领也没学成。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 1、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一、1. 聘 稽 诏 葸 炯 mèi xiá niàn háo gōu
2.(1) C (2) B (3)B 3.A
4. C 【点拨】“无所不至”用以指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应改为“一无所知”。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 › 2016学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 2016学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 2016学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 2016学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 2016学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 2016学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 七年级语文专题课文《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 ›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人教版)
-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三个太阳》导学案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
-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所有文言课文译文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