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初中学习初一学习七年级语文初一阅读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正文

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10-18 22:10:55]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初一阅读   阅读:8684
概要: 概要: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四)【积累·感知】一.给加粗字注音耸立___ 缭绕___ 峰巅___ 摄氏度___滞留___ 崎岖___ 窒息___ 轮廓___二.多音字注音组词济( )___颤( )___绕( )___散( )___三.成语填空养精蓄( ) 斩钉( )铁 异口同( ) 齐心( )力勇往直( ) 步( )艰难 头( )眼花 腰( )背痛四.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 )的体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 )的大风雪,神经不敢( )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 )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2.他们的四肢更加( )了,他们的行动更加( )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www.kuaixu
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四),标签:七年级阅读大全,http://www.kuaixue5.com

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及答案(四)

  【积累·感知】

  一.给加粗字注音

  立___  绕___  峰___  氏度___

  留___  崎岖___  息___  轮___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济(  )___ 颤(  )___ 绕(  )___ 散(  )___

  三.成语填空

  养精蓄(  )  斩钉(  )铁  异口同(  )  齐心(  )力

  勇往直(  )  步(  )艰难  头(  )眼花  腰(  )背痛

  四.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  )的体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  )的大风雪,神经不敢(  )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  )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  )了,他们的行动更加(  )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www.kuaixue5.com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七.假如你是登上顶峰三位队员中的一员,返回时,你读到刘连满同志的短信,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读着短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www.kuaixue5.com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1969年7月6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力特岛上,冯·布劳恩博士亲临控制中心。上午9时32分,布劳恩博士为他设计的“土星”5号火箭下达了“倒计时”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2930吨的“土星”5号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吐着火舌,划破长空,满载着人类的希望,飞离地球,向着人们向往已久的“月宫”飞去。

  ②发射后9分11秒,第二级火箭脱离,第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飞船脱离地球轨道,进入狭长的地月过渡轨道。发射后3小时6分,指令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分离。指令舱驾驶员麦克尔·柯林斯把飞船调转180度,然后把指令舱端的锥状对接杆,慢慢地准确地插入登月舱的接孔。接着,埃德温·艾德林,这位宇宙工程学博士卸下登月舱和指令舱间的封闭隔板,接通电缆,完成了全部对接工作。发射后4小时10分,第三级火箭与飞船彻底飞离。登月舱向着月球不顾一切地飞了过去。

  ③月球的怀抱有多温暖?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地球上亿万人的眼光都通过电视屏幕紧紧盯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格林尼治时间21日2时56分(美国东部时间20日2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打开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放下,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荒凉的月球。接着,艾德林也开始在月球行走,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踏足月球的人。

[1] [2]  下一页


Tag:初一阅读七年级阅读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一学习 - 七年级语文 - 初一阅读
上一篇:《荒岛余生》电影剧情介绍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