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公文写作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

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10-18 22:35:41]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调查报告   阅读:8966
概要: 概要: 那么,何以大批屯堡人在追述祖先来历时都有意无意的向江淮地区靠拢,在祖籍之前直接贯以“江西”、“南京”一类字样呢? 最早落籍贵州的屯堡人祖先确有很多来自江淮一带的奉旨平叛的军人。江淮一带既是帝乡,又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面对蛮荒化外之民,他们的优越感是不言自明的。后来充发的军士虽然未必来自江淮,但总归是中央军,在少数民族面前还是颇有自信的。入清以后,这些前明遗民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仅满人歧视他们,就连后来迁入的汉人也因为他们的文化落后于时代潮流而不齿于与他们为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他们的内聚性明显加强。在内部互相认同,拒绝与外界融合,通过不同途径宣传自己的祖先来自江淮发达地区成为其提高自身地位,至少是满足自己的心理虚荣的重要手段。对于主动向江淮靠拢的屯堡人,纯粹的江淮军士后裔基于“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心理以及共同对外的目的,大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为其作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作伪逐渐为后人所广泛接受。只是由于祖先作伪手段不高明,留下了诸多的破绽,才给后人留下了查考历史真相的机会。 笔者这里想附带说明一点。一些学者认为屯堡人的来源除卫戍军人之
屯堡社会调查报告,标签: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那么,何以大批屯堡人在追述祖先来历时都有意无意的向江淮地区靠拢,在祖籍之前直接贯以“江西”、“南京”一类字样呢? 
   
  最早落籍贵州的屯堡人祖先确有很多来自江淮一带的奉旨平叛的军人。江淮一带既是帝乡,又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面对蛮荒化外之民,他们的优越感是不言自明的。后来充发的军士虽然未必来自江淮,但总归是中央军,在少数民族面前还是颇有自信的。入清以后,这些前明遗民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仅满人歧视他们,就连后来迁入的汉人也因为他们的文化落后于时代潮流而不齿于与他们为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他们的内聚性明显加强。在内部互相认同,拒绝与外界融合,通过不同途径宣传自己的祖先来自江淮发达地区成为其提高自身地位,至少是满足自己的心理虚荣的重要手段。对于主动向江淮靠拢的屯堡人,纯粹的江淮军士后裔基于“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心理以及共同对外的目的,大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为其作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作伪逐渐为后人所广泛接受。只是由于祖先作伪手段不高明,留下了诸多的破绽,才给后人留下了查考历史真相的机会。 
   
  笔者这里想附带说明一点。一些学者认为屯堡人的来源除卫戍军人之外,大量随之来黔的家属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似乎是个误解。明初,政府并未明确规定军士赴卫必须携妻小同行,是否带家属完全由军士个人决定。从保留下来的族谱可以看出,很多军人是到卫后才娶妻成家,落籍安顺的,如汪灿。这就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卫所军士往往携全家到卫,致使人口激增,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下令军士将当房家小以外的亲属遣回原籍,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卫所则人丁寥落的现象。边境卫所军士长期与家属两地分居显然不利于军心稳定,所以明朝政府对于那些主动赴卫团聚的军士家属往往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不过,鉴于普通军士的经济条件有限,明初随军到卫的家属大多是军官的家小。此外,由于军士心中仍然存有落叶归籍的幻想,即便在卫成家,也会不时的派子女回籍承业,以做将来归籍的准备,例如胡氏的二世祖玄德。又如赵侃,曾祖赵文政留戍普定,“遂家焉”。赵侃户籍应为普定卫籍,但他天顺八年中进士时的户籍却是直隶嘉定民籍,显然是后来归籍的。这就使在卫所人口由内地向贵州迁入的同时,还存在着回流现象。明朝政府出于让军士在卫安心服役以及在卫立籍,形成自我繁衍,在卫补伍的机制的考虑,明确规定军士赴卫必须携妻子同行是在军士逃亡已经非常严重的正统年间。正统元年八月,根据兵部尚书王骥的提议,明廷下旨:“各处起解军丁并逃军正身务要连当房妻小同解赴卫着役。若止将只身起解,当该官吏照依本部奏准见行事例,就便拿问。委无妻小者,审勘的实,止解本身”[21]。九溪村最后形成于天顺年间,间接反映了该村是到正统以后村中人口才有了较多增加,村落大体形成的事实。 
   
  另外,在卫军家属之外,大量主动迁到卫所附近的“侨寓”人口是屯堡人口增加的重要来源。据(嘉靖)《贵州通志》卷三《户口》载:“贵州四面皆蛮夷,所可知者,各府若卫军民之数甚寥落也。蜀中江右之民侨寓于此者甚众,买添宅长子孙者益多有之。”这些在此亦农亦商的侨寓人口对于屯堡人口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有相当大的影响。屯戍人口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人,逐渐将其视作屯堡人的一部分。九溪村王厚福老人所讲的屯民务农,客民经商织布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3)关于地戏的起源 
   
  屯堡地戏是怎样产生的呢?一种意见认为它源于明朝的军傩戏。这种说法肇始于《(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志中称:“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玉石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韩荣培先生则认为明代屯军要在正月、七月的农闲时节演武练兵,以备随时征战。后来由于杂姓人的增加,各姓将军唯恐武艺为他人窥视,于是转由各姓将军把手下的精兵强将组织起来,改成跳神队,在重大节日和农闲时节跳神,借以掩盖操练兵马的目的,并巧妙的接受将帅的检阅。从而使“跳神队伍逐渐取代了军队的武艺操练之术”[22]。笔者认为这类说法值得商榷。 
   
  首先,在明代史籍以及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中,都没有见到地戏创始于明代的证据,在所谓屯军的故乡江淮地区也没有地戏的记载。而号称屯堡中心的九溪村的三堂地戏明确知道是开始于清代中后期的乾嘉时代则是有力的反证。 
   
  其次,从我们亲眼看到的两堂地戏来看,演员的武打动作单调而简单,显然起不到演武的作用,娱乐功能更强一些,把它看作是明代屯军的娱乐活动可信度到还高一些。另外,明代卫所军人演练武艺一般在教场进行,能见到的人有限。即便在田间空地进行,威武的军容正可以起到“干戈戚舞”的威慑作用,无需刻意掩饰。何况屯堡村寨中的杂姓绝大多数也是汉族,当时都是少数民族袭扰的对象,和屯军有着共同的利益,演武为其观看并没有什么不妥。此外,卫所军人需要时常演练的马上武艺在地戏中根本得不到锻炼机会。 
   
  第三,从地戏现存的开箱请神、踩财门、封箱送神等一系列与地戏剧情似相关又不相关的仪式来看,宗教色彩明显。安顺地区的卫所军士大多由湖广等地区垛集而来,原本“俗尚巫鬼”[23]。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较慢,同样盛行巫傩。在两种文化的合力作用下,作为农闲娱乐活动的地戏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傩色彩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暂时把地戏定性为明代屯戍军士在巫风浸染下借鉴内地戏剧形式,改造发展而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带有明显原生形态的戏剧更为妥当。 
   
  (4)对谱牒资料的几点看法 
   
  屯堡人较多的保留了明清内地汉民族的生活习惯,及时撰修家谱是其表现之一。这些族谱资料对于了解屯堡人的历史非常有帮助。但和文博部门收藏的族谱相比,屯堡人的族谱有一些特别之处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上一篇: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会调查报告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