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公文写作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

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10-18 22:35:41]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调查报告   阅读:8966
概要: 概要: 开创九溪的十大姓以及后来迁入的诸多姓氏大多称其始祖来自江西、安徽、江苏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江淮一带。原来只在屯堡地区内种植的山药、韭黄、小茨菇以及茭白据说都是从江淮一带传来的,其中山药当地称为“淮山”,确实带有一些外来的痕迹。另外村中传统的手工艺,如熬制糯米糖、麦芽糖等,据说也是由来自江淮一带的屯军带入贵州的。不过是否属实,还需严加考证。 随着人口的增长,九溪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凸显。由于此地位于往来安顺、平坝、旧州三地的交通要道,在人口的压力下,九溪人逐渐因地制宜的形成了亦农亦商,农忙务农,农闲经商的社会风气。九溪的传统手工业用一句话概括,即“煮酒熬糖推豆腐”,其中制糖最负盛名。熬糖技术的创始人是洪武十四年征南入黔的钟姓始祖钟大吉。熬糖的家庭最初只有三、五家,后来发展到一百多户。生产多了必然要销售,基于“一寨人不养一寨人”(即商品不卖给本村人,不赚本村人的钱)的传统,米糖只能外销,因而成为九溪人经营的重要商品之一。据牟士元老人介绍,清代九溪有五、六十家制糖,销售范围已经远达贵定、龙里、关岭、黄果树一带,其他村寨的人大多到九溪来批发米糖。米酒、水豆腐也是九溪
屯堡社会调查报告,标签: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http://www.kuaixue5.com
   
  开创九溪的十大姓以及后来迁入的诸多姓氏大多称其始祖来自江西、安徽、江苏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江淮一带。原来只在屯堡地区内种植的山药、韭黄、小茨菇以及茭白据说都是从江淮一带传来的,其中山药当地称为“淮山”,确实带有一些外来的痕迹。另外村中传统的手工艺,如熬制糯米糖、麦芽糖等,据说也是由来自江淮一带的屯军带入贵州的。不过是否属实,还需严加考证。 
   
  随着人口的增长,九溪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凸显。由于此地位于往来安顺、平坝、旧州三地的交通要道,在人口的压力下,九溪人逐渐因地制宜的形成了亦农亦商,农忙务农,农闲经商的社会风气。九溪的传统手工业用一句话概括,即“煮酒熬糖推豆腐”,其中制糖最负盛名。熬糖技术的创始人是洪武十四年征南入黔的钟姓始祖钟大吉。熬糖的家庭最初只有三、五家,后来发展到一百多户。生产多了必然要销售,基于“一寨人不养一寨人”(即商品不卖给本村人,不赚本村人的钱)的传统,米糖只能外销,因而成为九溪人经营的重要商品之一。据牟士元老人介绍,清代九溪有五、六十家制糖,销售范围已经远达贵定、龙里、关岭、黄果树一带,其他村寨的人大多到九溪来批发米糖。米酒、水豆腐也是九溪人经营的重要商品。只是煮酒在民国三十年以后受临近的酒精厂停产影响,失去销售对象,迅速萎缩。水豆腐的生产规模则一直不是很大。 
   
  九溪商业在清朝中期以后发展迅速。有一首民谚:“邻村来了客人,如何招待出门?只走九溪一趟,包你样样办成”,反映出当时九溪商业经营的品种和数量已达相当规模。九溪商贩经营的品种除了酒、糖、豆腐之外,还有菜油、猪肉、盐、茶等等,其中从事粮食贩运的“米贩子”最多,一度达到200多户。粮食主要从旧州、双堡等地购买,运到九溪水碾房加工成米。运米一般用马,以一人一马为主。据牟士元老人介绍,当年最大的米贩子拥有200多匹马,实力非同一般。 
   
  清朝嘉庆年间,九溪曾经出现过龙、狗场期,即辰、戌日的固定集市。咸丰以后因为战乱,赶场的人逐渐减少,赶场蜕变为后街的“赶街”,且以买卖粮食为主,经营品种大大减少。民国二十年代,九溪商业有所恢复,开始出现零星固定店面,但大多数商贩仍从事赶场经营。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建国以后,由于1955年开始推行的统购统销,九溪商贩销声匿迹。改革以后,本地经商之风再度兴起,且改变了以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男女一同出门做生意,女性做生意甚至强过男子。表现最明显的是卖茶女。这些身着传统服装的女性肩挑茶担,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其中经营好的有的已经在大城市扎根,坐店经营;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把屯堡茶叶销售到东南亚地区。 
   
  据王厚福老人介绍,屯堡人和住在屯堡地区里的“客民”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屯堡人主要以务农为主,客民以经商为主。从九溪来看,这一标准并不适用,屯堡人经商的并不少。若回溯到明清时期,大抵可以成立。因为屯堡人的祖先很多是屯军,屯军的身分相当于国家的农奴,其本人与家属以务农为主实属必然。外来客民进入屯堡区,看重的是这里的市场,擅长经商是正常的。这种区别在我们后来调查的雷屯与本寨之间反映最明显。 
   
  在雷屯,我们发现两块断碑,拼和起来碑文大致完整。碑文标题为“屯科粮□”,正文为“普定县正堂鹤谕花户人等知悉,照的征收丁粮历有旧章,因弊窦迭生,小民受累,本县体察民情疾苦,力除弊端,永定章程。除丁银照旧另纳外,科粮每石折库平、库色银两八钱,屯粮每石折库平足色银一两五钱。较定发码,官民并执……”。碑文中年份漫灭不清,不过据普定县设立于清朝顺治十一年可知此碑为清代所立。本文中明确提到“屯粮”、“科粮”,可知此地在明朝确实是军屯区,只是由于部分田土已经转由屯军家属或外来农户耕种,税则不同,才产生“科粮”名色。据此可知雷屯居民确实主要是明代屯军后裔,其至今仍以务农为主也反映了这一点。 
   
  本寨则不同,其居民的祖先大多为清初的商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下令贵州军田可以买卖,大批商人乘机到此购买土地并定居了下来。他们的土地并不都在本地,远的甚至在外县,经营主要靠手下人,带有经营性城居地主的特点。由于其祖先大多为商人,本寨人擅长经商在当地很出名。这是由于这种差异,雷屯人拒不承认他们是屯堡人,至今仍呼之为“客民”。不过本寨人却坚持认为自己是屯堡人。在清代,客民对作为明朝遗民的屯堡人是相当歧视的,目前贵州省把屯堡列入旅游重点开发项目,形势的变化使双方地位又有所逆转,本寨人主动向屯堡人靠拢似与此有关。 
   
  区别之二为屯堡人保持着明代的服饰,其中女性服装尤其突出。在村中我们看到,妇女普遍身着宽衣大袖的斜襟长袍,颜色以蓝、青、深粉等冷色调为主,基本见不到鲜艳的色彩。腰间系棉或丝质长腰带,结节垂于臀后。脚穿鹰钩尖头平底绣花软鞋,俗称“花鞋”,鞋帮较高,与小腿上的绑腿相连。衣领、襟边、袖口缀以不同的镶边。这种典型的屯堡服装以前老幼皆穿,一般为自制。现在受外部风气的影响,年轻一些的妇女已经很少穿着,而且已发展成为专业户制作、市场化销售。唯一不同的是外出务工的妇女,特别是卖茶女,常常主动穿上这种“另类”服装,行走各地,使屯堡服装发挥着标志性的工作服作用。 
   
  屯堡男子的服装一般为头包青布帕,身着扣边长衫,系腰带,穿布鞋或草鞋。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我们在九溪只见到一位老者穿这样的长衫。相反,在后来调查的天龙镇,穿传统服装的男女倒很多。这不是因为保守封闭,而是天龙已经开发成旅游区,居民有意着传统服装以供游人参观。 
   
  屯堡妇女的发式以前有“凤头鸡”之称,即发髻束于前顶,“状若鸡冠,故名”。民国年间,贵州省主席杨森强令屯堡人改装易服,于是演变为现在的样子:已婚妇女修面,挽发髻于后顶,上罩发网,插以金银玉石一类的簪子,头上裹一条白色或黑色的发带;未婚姑娘则梳独辫于脑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发型主要保留在中老妇女头上,年轻妇女已经普遍易装,即便在天龙镇,年轻的姑娘也不梳独辫,而是以披肩发等流行发式为主。区别之三为屯堡妇女一直是大脚,俗称“大脚妹”,客民则裹小脚。一般认为,屯堡妇女保持天足是由于战争环境和从事农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元末明初,妇女缠足之风尚未盛行,主要存在于中上层妇女之间。屯军多为中下层民户出身,妇女保持天足是很自然的事。入黔以后,妇女是否缠足,取决于她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王厚福老人的祖先,七世高祖妣鲍太君为例,她就有着一对“不满三寸金莲之足”[②],可这并不影响屯堡人对王家的认同。可见,妇女是否缠足并不能作为其文化标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上一篇: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会调查报告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