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 )、示范性、系统性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3、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5、简述教师的作用。
五、论述题 (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www.kuaixue5.com
参考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ABCD 2、ACD 3、ABCD 4、BCD 5、ABD 6、ABCD 7、CD 8、ABD 9、ABCD 10、ABCD 11、C 12、D 13、ABCD 14、A 15、BC 16、ABCD 17、BCD 18、A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B 24、ABCD 25、A 26、BCD 27、A 28、C 29、BD 30、ABCD
二、填空题 (15分)
1、终身教育
2、婆罗门
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4、埃拉斯莫斯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非专业化专职教师
7、前者
8、事实说服
9、主题班会
10、环境
1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启发式
13、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4、活动分析法
15、创造性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正确。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www.kuaixue5.com
四、简答题(20分)
1、(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⑸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 (30分)
1、(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 山东2008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 › 山东2014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测试题2
- › 山东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押题卷
- › 山东2008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山东2008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山东2008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山东2008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山东2008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