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并不一定都像千钧大石一般明明白白地压在心头,有时候,情绪像大雨来临前的天色,灰色低沉,明明有空间,却被灰色填满每个缝隙。怎么挣扎,似乎都无能为力。湿搭搭的灰色缠绕着,继而渗透,只能等待大雨倾盆之后片刻的晴空。但是之后,或早或晚,还是被强力拉回一般,回复到阴霾的颜色……
有多少人正纠缠在这样的灰色里,挣扎并承受?按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以及国内众多知名媒体不久前启动的“20xx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每四个被调查者中就有一个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24%的被调查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22.81%的被调查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数据并不是权威,但仍然反映出某种程度的真实——
“粉领”灰心情
amy对着梳妆台的镜子,神情由沮丧到焦躁,手中的眉笔重重地掷在精巧的化妆包里——这已经是今天早晨第三次重新上妆了,但她仍然不满意,看着左边稍稍高过右边的眉尾,对出门几乎怀了一丝恐惧:想像出门之后,电梯中相遇的邻居、小区保安、早点摊的小妹、出租车司机……每个可能遇到的人都会讥笑她,就因为看到她眉毛的缺陷。
更让amy恐惧的是办公室,那空调凉到令人膝盖酸痛的办公室,神情严肃,嘴角却挑着职业化微笑的同事,虽然不知他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但amy觉得,他们一定会在心里讥笑自己,上司也会觉得她邋遢无能……这个“五大”之一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一个在外人看来领子白到不沾尘土的地方,却让amy感到白色的荒凉。
“每到周一早晨我就会心慌,浑身都不自在。”amy告诉我,她会一直担心到一天工作结束。担心自己的形象,担心忘记带东西,担心工作出差错……amy觉得自己时刻都置身在别人挑剔旁观的眼光当中,逃不出。
事实上,amy并不是特例,这次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有27.45%的被调查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只有22.08%的被调查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男人有时也感到压抑或烦躁,但心思敏感细微的女人,情绪更容易被一件小事激惹。在对数据的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觉不开心和郁闷,而且女性常会觉得生活无趣,也经常会觉得自己在事情中不能担当有用的角色。
“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重复单调,不过是一个小员工,却又要打起12分精神做事,也不知到底为什么。”amy甚至常常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尽管amy的收入足够让她买许多漂亮裙子,但试穿新装时的瞬间快乐却不能延续。
“结婚?我没有信心。”amy一点都不赞同记者的建议。而且,结婚以后生不生孩子?生孩子的话,工作怎么办?结婚生育,继而养育,生理期,甚至若干年后才会到来的更年期,都被夸大为录用女职员的最大“弊端”或麻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说,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影响,这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
随着城市竞争的激烈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加剧,甚至连女性自己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与生俱来“短处”,时常担心自己出差错。女性来自工作和职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心理健康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5年骚动期
人们说婚姻有“七年之痒”,其中的男女,总会在折腾一番后或离散或归于平淡。此次调查发现,原来职业也可以让人“痒”。
“没什么,就是觉得烦。”小王是做媒体的,做了将近5年,几乎没有特别顺心满意的时候,想要跳槽,又有些担心:另一个地方就会更好么?也不一定吧?但是,呆在这个地方,向上看,几乎都是1970年代生人,升迁是不大可能的,不仅自己没有升迁的指望,还要忍受着眼看自己的同学当上这个主任那个经理,或是开着“马6”经过自己身边的酸涩和痛楚。
等他下班的时间里,小王一共反复推拉了6遍抽屉,以确认是不是锁好了,出去吃饭的时候,小王又返回查看刚刚写好的一篇消息稿,看看有没有弄错里面的名字的头衔。“弄错就完了”,小王对这份工作早已没有了爱,但仍然坚持,像维持一段鸡肋一般的婚姻,机械而惯性,同时怀着强烈的不满——有时候表现为倦怠,有时候则是大发雷霆,尤其是对自己亲近的人。
“我看不到未来,又不能不工作,现在工作就是谋生。”小王随时动着离开的心思,等待更好的机会,但这种等待并不是胸有成竹地、平静地等待,而是像等待戈多一般,有些茫然虚无地等待。
小王有个好友李,也是同事,工作十来年了,也做着跟小王相近的事情。“其实,工作就是这么回事,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看开了都一样。”他喝干杯子里最后一口啤酒说,刚开始工作很有激情,有新鲜感啊,工作两年没什么变化就开始烦了,动心思了,如果没有什么机会,过了这段时间,也就慢慢平静了。
李的话恰恰印证了这个调查结果: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被调查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尤其是工作年限为5年的人这一比例达到了30.4%。工作1年及以下、2年、3年、4年的被调查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依次为:26.8%;28.3%;26.4%;27.4%。而工作6年以上的人群这一比例则迅速下降,6-9年的为22.4%。同时,工作16年以上的人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最低,仅为19.2%。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工作在5年内的人与工作6年以上的人相比,更频繁地出现下列状况:感觉不开心、有点郁闷;对自己没有信心。
上海波引特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邱俊介分析,对大多数人来说,有四个时段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择业和就业初期时的定位危机、工作5年左右的晋升危机、40岁时的方向危机、50岁以后的饭碗危机。这其中,两个出现在参加工作5年时间内。正因为如此,很多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才会有职场新人“五年之痒”的说法。
从职业发展角度分析,在应届毕业生涉入职场后,第1年是角色转换期,还未适应新的环境,又面临外部各种现实的压力,精神会比较紧张。到了第2年,职场人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技巧,可以独立完成一些执行面的工作内容,这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未解的问题,以及现有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这一阶段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粉领灰色心情谁让你的心渐渐荒凉
- › 粉领灰色心情谁让你的心渐渐荒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粉领灰色心情谁让你的心渐渐荒凉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粉领灰色心情谁让你的心渐渐荒凉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粉领灰色心情谁让你的心渐渐荒凉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粉领灰色心情谁让你的心渐渐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