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广阔地发展前景,它对推进辽宁文博事业的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对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活动在老师们精心安排下,使我们广大学生干部都收到了很好的精神文化熏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参观性质的培训活动,来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在研究生部组织下,11月21日观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使我感受颇深。电影里的印度人表演确实很夸张,但夸张只是形式,任何电影只要内涵上面是庄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广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让观众看到真诚的一面,就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为支撑的,纯粹恶搞的电影是不会让人怀念的。
《三个白痴》在诙谐中描绘出了印度现行教育体制的状况,跟中国教育现状挺像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舍本逐末”,从表现上来说的“揠苗助长”,为了赚钱而上学,为了攀比而竞争,人们学习的动机不纯。
我对印度的教育体制不了解,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我也是有发言权的。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经历那么惨烈的高考,上了大学,出来后竟然仍是连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学校只教给我们死读书不教我们去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怎么去运用书中知识,培养了大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说实话,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行为本质上说,跟街上收破烂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学校教育和社会基本脱节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选择专业上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们选专业,是专业选我们,或者是我们在掷骰子。高校设置的那几百号专业,哪个高中毕业的毛头小子能够清楚是做什么的,选专业不就是在掷骰子吗?能否上那个专业,也不以你之前的相关积累作为决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语数外数理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很荒唐,其实国外的做法已经是很好的参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选学校的担忧,进去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步伐。可怜的同学们花了几年时间学语数外数理化,到大学几乎大多数知识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努力学习大学专业知识,毕业后这些知识又被社会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到最后真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或许真的只剩下一颗冰冻的眼泪吧。
《三个白痴》中有直面这些不合理的东西,男主角是个极其有个人信仰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着不合理的制度,感染着身边同是受害者的同学们,他自信,聪慧,极具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他非常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鼓励身边的朋友反抗不合理的现状,追求真我,虽中途会遭到好友的猜疑和背弃,但仍然坚持不懈的以事实证明打动对方相信自己。
他的执着让人感动,他救了两个人,都是因为他的执着,他救了两个一般人觉得必定无救之人。
他的感染力让人敬畏,他释放了两颗心,都是因为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他释放了两个被束缚却渴望高飞的心,两个不敢正视自己渴望的人。
电影有褒便有抑,电影的抑表现在对于那些死背书的人的讽刺,其实死背书的人只能说是可怜,倒不至于可恶,可恶的是那种自己明明是愚蠢的还嘲笑讽刺挖苦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一个人死读书但有自知之明,懂得谦逊礼让,倒也不会让人唾弃。
11月份我们参加了研究生部组织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以及参观了辽宁省博物馆等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受益匪浅。就跟某些人的看法一样,本人也认为这个电影的片名没有翻译好,有让人光看片名就不想看电影的感觉,甚至可能会被人误认为是个非常俗套的电影,就因为翻译出了这个非常俗套的片名。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励志性甚至于不亚于《阿甘正传》,电影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剧情也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对白,当然这得归功于这部电影有个非常好的编剧。
近年来印度电影发展挺好,《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举囊括了奥斯卡多个奖项,更是成为最佳影片,而在我看来,《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点都不亚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是励志电影,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这个影片阐述的理念,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它抨击印度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学习只为单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从来不去想这个问题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就像里面的兰彻一样,当他提出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给大家时,竟然没有人去怀疑这个问题就直接去找答案,大家不会为了即将获得的新知识而感到兴奋,只为了寻找单纯性的答案而去白白浪费精力,从来不会去进行主动性的思考,任何一个人都显得是那么地没有主见,惧怕权威,毫无主观能力可言。兰彻想的每个问题,做的每件事,都在突破常规的思考,都在打破传统的束缚,他觉得不对那就是不对,只要他说出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哪怕对方是学校的教授也好还是院长也好。
可能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兰彻这家伙可能本来就跟常人不一样,也许他就是个天才。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但细细看一下,他也没有天才到哪去,他只是比别人更爱学习,更爱学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情,他只是比别人更加主动性地思考了问题,他只是比别人更多地将所学用于实践,他只是比别人更加坚持正确地原则,这些不就是天才们所倡导的吗?
把电影里的兰彻和查图比较一下,我忽然想到了两个词,主观成功和被动成功。查图很成功吗,十年前跟兰彻下了挑战书,十年后呢,有着非常豪华地别墅,有个漂亮的老婆,有个兰博基尼地跑车等等这些,十年后查图在常人眼中其实已经很成功了,因为他拥有常人都想要的奢侈的物质生活。而学校里的查图每天看十几个小时的书,为的只是考试能够拿第一名,甚至遇到一个新的词语时他甚至都不去理解,因为对他来说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记住就可以了,但是毕业考试,他却只是第二名,第一名当然是兰彻。十年后的查图等着看兰彻的笑话,当他和兰彻的两个朋友好不容易找到兰彻时,他还以为他只是个老师而已,竟不知自己约了一年多时间才能够见面的客户,拥有着四百多项发明专利的科学家就是眼前这位他极小看的人。这时候,你发现,查图跟兰彻比起来那简直是失败到家了,毫无可比性。
- 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 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多篇学生干部培训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