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公文写作工作报告考察报告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正文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10-18 22:37:11]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考察报告   阅读:8760
概要: 概要: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标签: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http://www.kuaixue5.com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随着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知识总量快速增加,大学趋向于实行文、理、工相互渗透及课程综合化。另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加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呼声日高。因此,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大学阶段也开始加强通识教育。例如,法国有人主张,将原来在大学第一阶段按专业分别开设专业基础课的作法,改变为第一阶段不分专业,每个学生统一学习四个方面的课程:态度、人格和方法论方面训练;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经济和人文科学;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台湾的大学大体延续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时期各大学的办学传统。但由于当时的"大学重建"和"迁址"实际上是新建大学,学校规模不可能与大陆的大学同日而语,因此台湾的大学规模大都很小,系科也不齐全。甚至有的很著名的大学在"恢复"初期,只有一个学科。因此,大学的专业教育特色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台湾经济大发展时期,高科技、电子行业获得迅速发展。科技与经济的需要,使专科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于台湾各地。这些学校大都以某一应用很强的学科为根本。台湾大学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重专业、重应用的特点和办学思想。正如台湾教育专业所指出的:"台湾高等教育随着成长导向的发展轨迹,已产生了’大学变小,学院变细,专校变窄’的困境,这些困境包括:一、高教工具化:配合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二、高教世俗化:被外界的不良社会风气所带领;三、高教职业化: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也因此培养出一批批的单视野的受教者,包括考试人、生物人、有钱的穷人、文明的野蛮人、破碎的人、有IQ没有EQ人及识字的文盲等。"
由于台湾教育家意识到台湾大学教育的弊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倡导通识教育。1981年虞兆中博士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他指出:"尽管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我相信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即使变,也变得较少,变得不快,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他就具有高度调整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这个变迁日亟的社会。通才教育就是要教授学生这些基本的东西。"虞兆中认为,通才教育有"人格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其中"人格教育"部分,期望在比较广泛的知识基础上,了解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可能的文化,藉以在"承先启后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之下,建立其奉献的精神。在他的倡导下,台湾大学于1982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1983年开设"社会科学大意"与"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1984年就"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13门通识选修课程。台湾大学率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后,其他学校也纷纷效法。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也分别在1983年、1984年开设通识课程。
在谈到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时,叶启政指出: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可用"科技专业化"和"功利实用化"两个概念来概括。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其本质意义即是教育的"工具化"。这种工具化的倾向不把人当人看,丧失了人的主体性。他进而指出,"任何的教育,包含专业教育,都是人文教育。因此专业教育是具有人文涵义的专业教育,而不是纯专业。今天的大学就必须要在专业与人文(应该讲通识)之间找一个妥协点及平衡点。"台湾中华通识教育协会理事长黄俊杰认为: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理由有三:一是促进人文学术与科学的交流;二是加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三是促使教育从割裂走向整合。办大学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教育观。
台湾成功大学校长翁政义指出:"在讲究专业训练的今天,通才教育往往被忽略,甚至被排挤而沦为点缀。事实上,通才教育亦即博雅教育,我国古代的六艺及八大纲目,即含有通才教育。而西方大学教育传统上的精华就在博雅教育。"翁政义在担任九年的系主任期间,当时其所思所为全在如何增进学生的专业素养,直到借调台湾机械公司担任董事长用人的时候才理解到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际关系、人文思维、法律知识、管理观念等,都是一个高级干部所应具备的素养。在返校担任教务长的工作后,他便努力去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内涵与思考方式,更坚定了他对"一个大学生应该同时拥有专精知识与处世智能"两个知识层面。他还指出:"大学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广博的知识领域与开放的学习空间。在专业学习之外,提供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多元的学习管道,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引导学生融合知识产生智能,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人文思维、远大思想、能妥善运用知识并且有追求幸福人生能力的’通才’"。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考察报告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上一篇:北京之行之教育考察报告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