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反思如诗的月光,难忘的启蒙» 正文

如诗的月光,难忘的启蒙

[01-09 22:08:41]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语文教学反思   阅读:8750
概要: 概要:2010-4-30如诗的月光,难忘的启蒙——评薛国平老师《月光启蒙》《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一、扣“启蒙”,正确把握文本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
如诗的月光,难忘的启蒙,标签:教学反思,http://www.kuaixue5.com
2010-4-30

如诗的月光,难忘的启蒙  

——评 薛国平 老师《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一、扣“启蒙”,正确把握文本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 蒙启蒙 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薛 老师的教学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教学中尝试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  

二、质疑“唱歌谣”的教学  

教学母亲“唱歌谣”这段时, 薛 老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尝一尝母亲的歌谣,然后引导学生读歌谣,理解歌谣的内容美,再感受母亲唱歌谣的音韵之美,“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接着走近母亲唱歌谣的画面,感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最后引导体会那份浓浓的母爱——“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收成很少,却有很多歌谣;黄河岸边淳朴的民风孕育了那里淳朴的人们,淳朴的人们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些环节的处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点乱,文本的出示也是无序的,没有能够层层推进,因而给学生的理解以及情境的想象、感情的激发造成了障碍。  

我觉得这段的教学还是应该遵循文本的描述,先让学生读歌谣,理解歌谣的内容,把歌谣读美。如何读美,那就要看母亲怎么唱的:“母亲深情地吟唱,像三月的和风……”那是母亲独有的音韵之美,学生的创作和吟唱是不可能有母亲的感觉的。然后通过插图走近那美丽的月夜,宁静的篱笆小院,感受母亲芳香温暖的怀抱,情与景交融。  

而对于唱歌谣给我的启蒙, 薛 老师着重强调了“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传递的是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这是不够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表现在哪里呢?是创作。用动听的声音,优美的旋律歌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引领作者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最初的启蒙。  

后面内容的教学, 薛 老师带着学生依次走进了神奇、幽默、有趣、母子情深的画面,步步激发、引领学生的情感之路,老师的情深,学生的情也深。最后一段,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训练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留下了缺憾。  

读着《月光启蒙》,从最初的恬淡到慢慢地被感动,从月夜的诗情到母亲的柔情,再到孩子的感恩之情,最终感受到母亲充满诗情,富有智慧的爱意,每读一遍便感动一回。这实为一篇值得老师和学生不断反复品味的好文。“阅读着,享受着!”只有获得心灵的体验,学生才能为语文感动,才能为生活感动!  

   

   

   


Tag:语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语文学习 - 语文教学反思
上一篇:《这儿真好》听后感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