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粽子飘香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名称由来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法定节日端午节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简介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节日别称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各地端午特色饮食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的佩饰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龙舟情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梦逍遥——写给屈原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走进屈原
-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过端午节
- ›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粽子飘香
- ›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端午节来历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粽子飘香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粽子飘香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粽子飘香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粽子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