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中心,选定叙述的重点。
近年来,在经我辅导、推荐下刊登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上的几篇习作,当初几乎都是“流水帐”,几乎都是用上述方法修改出来的。例如,刊登在《中国少年报》(素质教育特刊、1999年10月31日)中的《帐篷学校》一文,在初稿中,小作者把她在我县幸福乡采访到的情况几乎都写了进去,诸如幸福乡受灾人口是多少,全乡中小学校受损的情况、幸福乡地理位置特点等。小作者想把每一方面情况都告诉读者,但哪一方面又都没说清楚。看完初稿,我问小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她说是小朋友们在王家山头帐篷里学习的情形。我说:“那你就把它作为重点来写吧。”在我的启发下,小作者很快就写出了幸福乡几百名小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冒着高温酷暑在帐篷里刻苦学习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幸福乡人民抗洪救灾的坚强意志以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并定名为《帐篷学校》。稿子寄出以后很快就被《中国少年报》采用,并刊登在头版的最醒目处(改文附后)。
2. 对材料作必要的删削
有些作文材料庞杂,有说服力的材料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混在一起,甚至被淹没。艺术创作上有句名言:在大理石上刻出人像,无非是把不是人像的部分剔除罢了。作文的删削材料与雕刻相通。作家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时,曾把原先写好的二十几个事例删成三个。虽然只有三个事例,却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例如,蔡瑞旋同学在写《老师的教鞭》这篇作文时,在原文中不仅写了“我”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情景和太阳能给“我”家洗浴所带来的种种便捷和快乐,而且还写了“我”把“我”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剩下的一截铝塑管带到学校当剑耍,被老师没收去当作教鞭的经过;不仅写出了这一教鞭在老师手中所发挥的奇特的作用,而且还写出了“我”对老师手中这一教鞭的好奇、困惑、向往的心理活动。应该说,这篇作文写得是很全面的。但是文章把“我”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经过及其作用写得那么详细、具体,显然是多余的。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删削,文章陡然精粹起来,不仅文字简洁,主题集中,而且视角独特,富于新意(改文附后)。
3. 披沙淘金,寻找亮点,把它加以扩充和放大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学生写不好作文,问题往往就出在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由于缺少这双眼睛,即使身处美的事物之中,也难以发现美,更不用说去捕捉美,去表达美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认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努力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美,寻找出一个个“亮点”,加以深入地挖掘。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有内容,才有新意,才有个性。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今年暑假,我到了农村奶奶家。我见奶奶一天到晚都在忙,挺辛苦的,便想给她放鹅,帮她一把。
可是,我还没靠近鹅呢,一只大白鹅就跑来咬我一口,把我吓得要死。我不敢再放鹅了,只好在奶奶放鹅时跟在她的后面。就这样过了五、六天,奶奶家的鹅跟我闹熟了,它们不仅不咬我,而且一见到我还亲热地叫着,有时似乎还央求我喂食给它们吃。不久,我学会了放鹅。
快要开学了,我离开奶奶家时,特地去鹅圈看了它们几眼。
这篇作文是吕婷同学在“新世纪我能行”系列体验教育活动中写的。读了这篇作文,我问她:“那只鹅是怎样咬你的?你被咬时有什么反应?奶奶放鹅时你跟在她后面都做了些什么?”根据这些问题,吕婷同学对这篇作文作了多处多次修改,对许多亮点作了进一步地挖掘和补充。修改后的作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在放鹅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农村生活图景,真切地表达出了“我”战胜胆怯,学会放鹅的快乐和自信,凸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与神奇。后来,这篇作文在全省“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征文中获得优秀奖(改文附后)。
- 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
- › 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关于中小学生“流水帐”作文问题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