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中课外阅读人月圆诗歌鉴赏(黄钟)» 正文

人月圆诗歌鉴赏(黄钟)

[06-12 05:35:17]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高中课外阅读   阅读:8928
概要: 概要:人月圆黄钟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背景】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大意】不要再问前朝(此指宋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着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赏析】开篇两句,先为全曲奠定怀古伤今、悲哀深沉的感情基调。“伤心莫问前朝事”,以一
人月圆诗歌鉴赏(黄钟),标签:高中课外阅读大全,http://www.kuaixue5.com

人月圆

黄钟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背景】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大意】不要再问前朝(此指宋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着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赏析】开篇两句,先为全曲奠定怀古伤今、悲哀深沉的感情基调。“伤心莫问前朝事”,以一个突兀的否定句劈空而出,但非此突兀不能曲尽其妙。“莫问”两字,既写出诗人不堪问询的愁怀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之原因“前朝事”,可谓一笔两得。“越王台”,据传是越王勾践为阅兵而修建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事迹又重修此台。诗人登上此台,思接千载,想起越王当年破败亡国之耻、兴兵复国之志,不由心生共鸣。“重上”两字如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一样,着意安排历史记忆与现实情景的重叠,使天地悠悠、古今一叹的意味油然而生。

  再接下来,诗人便居高临下俯瞰山河,追古思今。“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是写景的第一节,从小处落笔。“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古人认为“鹧鸪”其声状似“行不得也哥哥”,赋予其留连不舍、悲伤哀切的象征意味。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本诗亦用此意。“东风草绿,残照花开”,写“东风”吹拂下“草绿”“花开”、欣欣向荣之春景,更反衬出物是而人非、物盛而人衰的悲痛。这与韦庄《台城柳》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异曲同工之妙,皆属乐景写哀情的技法。而“残照”则属哀景,使一切乐景皆笼罩在悲凉气氛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万物的繁华,王朝的兴盛,便也似这落日黄昏,虽则无比华丽,却又转瞬即逝。

  “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是写景的第二节,转而从大处着眼。“怅然孤啸”是一种宣泄,是诗人的愁情不断加深、终于情难自已的结果,这也为感情高潮的出现作好铺垫。“青山故园,乔木苍苔”,是诗人情感蓄积之后的爆发,其意境也从幽深痛楚转向苍茫悲凉,成为全曲感情的最高点。“青山故国”,借用杜甫“国破山河在”或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之义。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的潮流卷走,唯有多情伤感的诗人在这里遥致哀悼。“乔木”一词,暗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后来便用此句暗指人事的变迁比树木更剧烈,用以感叹时光的流逝。“苍苔”由事物朽坏,人迹疏落而生,可喻国运的颓败,也可喻人生的惨淡。此刻,诗人心中的家国破败之悲与身世飘零之感交杂在一起,悲悼于大势已定,国运不可逆转,又哀叹于光阴流转,人生难得再少。复杂而深沉的感情,不露痕迹地蕴藉于景物中,体现了诗人运斤成风、举重若轻的功力。

  最后,曲子以反问作结,意味无穷。“当时明月”,化用了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当时”两字最为关键,既指月亮的万古不变,反衬历史的兴衰更替;也暗指月亮是历史事实的见证,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事迹再次巧妙地关联起来,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何处飞来”,问得颇为无理,却得无理之妙——诗人或许在幽怨,伤心之际,明月更惹烦忧;或许在深思,失落之后,明月成为警示(欧阳炯的《江城子》中有“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之句,便有以月为鉴之义)。

  总的来说,这首曲子借对越王台古迹的怀念与怅惘,表达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辞工而意切,语浅而情深,在同类题材中属上乘之作。


Tag:高中课外阅读高中课外阅读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课外阅读
上一篇:怪石诗歌鉴赏(黄庶)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