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2)层次结构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3. 写作特点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4. 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模拟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这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答:
2.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内涵?
答:
3.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答: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答:
三.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
1. 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 写;中间的沙场情景,
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 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
突出表现了作者 。
2. “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 。
3. 而此词壮中有悲,“悲”主要体现在 。
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试分析运用上面加点的“拥”字和“飞”字的作用。
答:
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 › 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鹊桥仙、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