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团友,现在随我沿此台阶下山去游山脚的雨华亭。这条道就是以前周恩来、蒋介石、胡蝶等人上留椿屋必经之路。在台阶尽头的围墙门旁,则刻有留椿屋另一名称“天然居”。这是与朱汝珍同科探花商衍鎏所题。
各位团友,到此,禅源寺景区主要景点已游览完毕。下面,我们就进山门,上山游览。
【开山老殿景区】
各位团友,我们进山门就可欣赏到“鸳鸯树”景点。请大家看。这是两棵银杏树,盘缠在一起。请注意,一棵树的枝丫平展,另一棵的枝丫竖直些,前者为雌性,后者为雄性。因雌雄两棵黏连在一起,故取名“鸳鸯树”,即“夫妻树”。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这两棵树的树龄都在150年以上,按此算来,它俩不仅是“青梅竹马”,而且按西方人的标准可三次拿到“金婚”奖了。
请大家在这桥上稍留片刻。看,前面这个双亭连体的亭就是一里亭,我们所站的桥称为仰止桥,故亭又有一名叫仰止亭。大家再来看亭柱上这副对联:“密林巨幕藏幽径,飞练欢歌下翠岗。”现在我们进亭中稍事休息后再登山。古人有诗说:“一里溪山一个亭,芒鞋踏断几层青。泉源更在云深处,不到高头莫计程。”接下去就是上三里亭。
各位团友,我们不知不觉已到了三里亭。它又名倚翠亭,缘自亭后这青翠如黛、四季如春的翠微峰。大家往亭前的小溪走,往上可看见石崖上镌刻有“飞银溅玉”四字。
现在,我们已来到半山腰,这右边的巨石就是山腰石,而往上看到的那亭子就是五里亭,又名如斯亭,取意于孔子《论语》中的句子“逝者如斯夫”。在亭柱上有一联:“照水飞檐嗟逝者,参天古木护危亭。”请大家看亭后这株大柳杉,据测定,材积72. 63立方米,在全山存活的大树中排行第二,人们称它为“二大王”。朋友们,我们在这里休息片刻后去观看“子孙满堂”。
这里是第二个野银杏自然景观“子孙满堂”。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的单种植物,其根茎部有极强的萌芽能力,所以大家看到的这株银杏树,周围团簇丛生着许多小树。有兴趣的可下去点个数,共有多少个“子孙”?银杏全身都是宝,除了大家知道的白果子外,它的叶子可制作珍贵的药材,树体是优质木材。
好,前方我们看到的大石,就是钟楼石。据西天目山志载:元朝,高僧志彰禅师以四海为家,八方化缘,募青铜万余斤,冶炼成一口巨钟悬于此石顶,并建钟楼。其钟声可远传十华里。再请大家往叉路口右行去看伏虎瀑。伏虎瀑因为有一石蹲踞如卧虎,水自岩上下泻成瀑而得名。瀑布落差40余米,大雨过后,瀑宽可达8米,非常壮观。唐代章孝标有《天目瀑布》一诗:“秋河溢长空,天晒万丈布。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为了方便游客观景,建有观瀑台。
团友们,这道急转弯,被称作“竹杠岭”。它的名称还有个来历呢!古时候,寺院在山顶,烧香拜佛的香客中,那些大家闺秀、少奶奶们,哪能吃得起这等苦,只有坐轿子上山。轿夫们抬到这里的时候,往往会向她们索钱敲竹杠,因此得名。
各位团友,咬咬牙,这段路挺过去就可轻松点了。别被轿夫吓倒,其实走过前面的七里亭,路就平坦些了。
七里亭又名眠牛亭,亭后那块磐石像一头伏睡在地的大牛,人称眠牛石。相传,元代高峰禅师初次入山,登到岩石下,无法攀登,忽听上面牛叫,他鼓足勇气拼命攀崖上山,却不见有牛。他四处寻找,远远地看见一头牛伏在那里睡着了,走近一看,方知是石。高峰因此知有佛祖指点,大喜,就在上面不远处的狮子口坐断万缘,30年不下山,终修得正果。而此石也就得名“眠牛石”。
各位团友,到了前面叉路口请往左走。
好了,大家请往这边看。眼睛、耳朵、鼻子,再加上这张大嘴,酷似张口大吼、欲腾空而去的狮子。所以,这里叫“狮子口”。狮子口原是高峰禅师结庐修禅之地。当时,高峰禅师倚松结庐,坐断万缘,30年不下山。高峰禅师于1295年作辞众偈日:“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高峰圆寂后,其弟子在狮子口建高塔,名重云塔。1985年,在狮子口东面三关亭旧址建亭。亭倚千丈岩而建,往下看深不见底,是天目山险奇绝处。
各位团友,我们再去看看东汉张道陵的旧庐——张公舍。
东汉初年,张良的第七世后代为避祸,几经迁转,来到天目山。他们依山筑舍,结草为庐,得子张道陵,即张良第八世孙。张道陵从小聪颖,博学多才,像他先祖一样,喜好黄老之学,在山上修道,后迁居江西龙虎山合九天神丹。岩下有张公洞(亦名真空洞),为张道陵的隐室,洞西崖下有“丹池”,即张道陵的炼丹之处。
各位团友,下面就去参观“大树王”。这颗树在宋代就叫它“千秋树”。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二上天目山。他第一次来天目山看见此树时,啧啧称奇,他说:“朕游过天下名山,未见过如此大树。”于是就解下玉带围量,边量边说:“大!大!这颗柳杉也可称王。”从此,“大树王”名扬四方。而善男信女们传说此树有灵气,其皮能作灵丹妙药,于是四方男女老少都来剥皮,千刀万剐,此树一命呜呼。树虽已枯死近半个世纪,但其铁骨铮铮,仍屹立不倒。
经实测,“大树王”现高26.5米,胸径2.33米,材积42.9立方米。而它的众多弟妹们都已后来居上,最大单株材积已达75.42立方米,充分体现了天目山森林景观中的“大”。
介绍完大树王,我们继续往上登,去参观一下开山老殿。
开山老殿原是元代江南名刹,所在地海拔1089米,距禅源寺3250米,是全山的中心地带。元代高峰禅师弟子中峰、断崖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名狮子正宗禅寺。当时的皇帝仁宗还御赐了匾额,并由大学士赵孟颊奉旨撰写碑记。当年这里香火极盛,名扬邻国高丽、日本、印度。“上天目,谒中峰”成了各国高僧的时尚。据史料记载,元代来天目山拜师学法,后回国开创寺院的就达20余位。当年传入日本的天目山茶道、天目木叶盏、银杏种子,至今仍有遗物可寻。如今来天目山参观考察天目山茶道的日本国人士仍络绎不绝。狮子正宗禅寺几度毁弃,又几度复兴,直至清康熙年间,移额至禅源寺,这一代名刹也就渐趋衰落。
各位团友,我们已来到开山老殿前。大家看这匾,是大画家叶浅予先生于1985年来此时书写的。再看这副白话文门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胡适1935年到此应方丈之邀而写的。现在请大家进门,看看当代书法家郭仲选先生手书对联:“天目灵山端赖前贤开拓,自然宝库全凭来者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