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快学网教育文章初中学习初三学习初三语文初三文言文忆钱塘江阅读及答案» 正文

忆钱塘江阅读及答案

[01-13 18:42:01]   来源:http://www.kuaixue5.com  初三文言文   阅读:8297
概要: 概要:忆钱塘江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13.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答案13.(2分)黄昏(傍晚) 醉14.(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赏析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不少描绘钱塘江的佳作,其中以写钱塘江潮的为多见,如唐代诗人徐凝的《观浙江涛》、罗隐的《钱塘江潮》,宋代诗人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等。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则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rdquo
忆钱塘江阅读及答案,标签:九年级文言文,http://www.kuaixue5.com

忆钱塘江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

  13.(2分)黄昏(傍晚) 醉

  14.(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不少描绘钱塘江的佳作,其中以写钱塘江潮的为多见,如唐代诗人徐凝的《观浙江涛》、罗隐的《钱塘江潮》,宋代诗人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等。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则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人在醉时多奇思异想嘛!

  当然,诗人当年乘醉赏奇景,决非酩酊大醉,而是处于似醉非醉、醉眼朦胧之中的,倘若不是这样,诗人不要说是事后凭记忆,就是在当时恐怕也写不出这样令人陶醉的佳作来的。


Tag:初三文言文九年级文言文初中学习 - 初三学习 - 初三语文 - 初三文言文
上一篇:蝉诗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发表评论

表达一些您的想法吧!

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