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格式是:
(1)题目;
(2)作者及单位;
(3)摘要;
(4)引言;
(5)考察方法;
(6)结果和讨论;
(7)参考交献。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徐馨
(南京大学地理系)
一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呈西南—东北走 向,主峰东、西天目山及清凉峰(海扰1787米)等,标高均在1500米以上,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作用,使山体更显得高耸峻扰,成为长江下游和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名山和风景胜地之一。
天目山主体是由多种喷出岩和侵入岩组成,两侧低山丘陵则是下古生界沉积岩分布区,火山岩与沉积岩接触地带,常是天目山南北两侧断裂带之所在。
对于天目山雄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尤其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存在与否,分歧更为突出。为此,我们曾几次去天目山进行较详细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天目山很多地貌形态应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产物,其中像冰桌,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本文着重阐述冰桌,以求引起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关注。
二
天目山南北两坡各有一条较大的河流。南坡的叫天目溪,汇入富春江,属钱塘江水系;北坡的叫西苕溪,东流入太湖,属太潮水系。天目山则为钱塘江与太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育在主体两坡的众多沟溪,分别成为两大水系的次一级支流。天目山冰桌,就是发现在南坡天目溪上游马哨河的支谷一—马哨坑谷口侵蚀平台上。
马哨坑支谷发育在两种不同的基岩上。上游位于火山岩区(主要是花岗岩类),由三条较典型的小U谷组成的。三者横剖面均呈半圆槽形,两壁圆滑,无坡折亦无平台;纵剖面为比较均匀的平底直谷,尤以在枫树下村相汇的两条U谷保存最好,也最典型,这两条谷地源出于马哨岭与太子尖(1559米)南坡,朝向南偏东,在枫树下附近的谷口,是以40米左右的陡槛降落到主谷,使之呈悬谷形态,目前陡槛虽遭切割形成峡谷地段,但从陡槽残部可以恢复原有形态,略高于上游U谷谷底。
三条支谷汇合于方家村之后,谷地则由宽盆与窄裙相间串联而成。宽盆中巨砾岩块满布;窄槛上基岩裸露,显现原始谷底起伏不平。现代流水在宽谷盆地段,婉曲旋流于砂砾之间;而在窄谷岩槛段,则深切基岩成陡直峡谷。
待到谷口,谷地开宽,发育了两级平台。低级平台高出河面约20米,上部由红色砂粘土巨砾混杂堆积组成;下部由10余米高的古生代炭岩基座组成的。平台后缘砾径变小,少见巨砾(1米以上)。高级平台全由下古生界炭岩或泥炭岩组成的平坦开阔侵蚀平台,高出河面约40米以上,平台面基岩裸露,仅在后缘山坡坡麓,有少数灰岩崩积岩块。但在马哨坑谷口与马哨河谷地交汇处,发现4块巨大花岗岩块,叠加成桌状堆积体,鹤立于高级台面上,成为罕见的典型冰桌。
三
天目山冰桌是由4块不同大小的漂砾相互迭加而成的。其中相当于桌面的岩块,呈不规则的扁平体(4.8×3.4×1.3立方米),覆于3块巨砾之上,砾面上可同时容纳多人坐立。这块巨砾的原始轮廓,虽经长期风化剥蚀,外表已发育1厘米左右厚的风化壳,但其原始棱角依然可辨。恢复本来外形,原为沿节理崩落的岩块,这是冰流从上游驮运至此堆积的。相当于桌腿的3块巨砾(分别为3.5×2.35×2.1立方米,;2.8×1.8×1.7立方米,和1.7×1.2×1.1立方米,),支撑着桌面,它们虽具不规则形,但外部轮廓已受一定程度的磨损,并有一些平滑面,也经过风化剥蚀,发育较厚的风化壳。我们认为,由这4块巨大砾组成的桌状堆积体,应属冰流搬运的漂砾所组成的典型冰桌。在冰桌右前方3~4米远处,另有2块1米左右的漂砾散布。除此6块之外,别无其它。
6块巨大漂砾,均系外来的花岗岩类岩石,这类岩石产地,与冰桌堆积地点,近者相距4~5公里,远者可达10公里以外。这种巨大砾块由什么外力将其运至高级平台面上,并使它们迭加成桌,且又选最大一块扁平岩块为“桌面”?我们认为除冰流搬运外,很难
以其它外力作用来解释。
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冰流流至谷口,已接近消融区的尾闾部分,冰层厚度大大减薄,将大量物质堆放在低级平台上。当冰流供给偶有增多,水面上升,这时,部分冰流连同搬运物质一起,外溢到高级台面,当冰量供给恢复正常,冰面下降,高平台上的溢冰消融,
由表碛和里碛迭置而成天目山冰桌。
四
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第四纪古冰川与古气候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澄清多年来一直争议本区有无冰川发育的问题。
我们研究过第四纪冰期中我国雪线高度,发现古雪线是向东递降的;我们又分析过气候资料,又发现现代高空气温零度层分布也是由东向西增高。现代雪线、现代云杉、冷杉林下限及常绿阔叶林上限等,均具有向东倾斜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别是巨大的东西向山脉,集中在西部,它们已成为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冰洋等强大寒潮南下的主要屏障,迫使寒潮路线向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集中、压缩,致使广阔空间的寒冷气流,被压缩在很窄的范围内通过,因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寒流加强,很多寒冷气候指标(如寒温带针叶林、冰缘动物群、黄土和冰缘冻土等)的界线,都比国内外同纬地区偏南。加之天目山地区又比长江下游其它山地更接近海洋,即使在盛冰期中,海面下降、陆地扩展、天目山距海较远的情况下,它还是比庐山等山地易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因而降水条件无疑比别的山地优越。在寒潮加强、降水条件又较优越的有利情况下,当盛冰期来临、气温急剧下降时期,天目山地区应有率先发育冰川的可能性。
Tag:考察报告,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科技考察报告范文
- ›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
- ›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报告
- › 科技考察报告范文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科技考察报告范文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科技考察报告范文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科技考察报告范文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科技考察报告范文